史國強,男, 山東聊城人。 1985年畢業于曲阜師范大學美術系油畫專業, 1997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第九屆油畫研修,2008年——2009年就讀于中央美術學院高級訪問學者班師從戴士和教授。現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造型藝術學院教授。
其作品在《中國油畫》、《美術觀察》、《當代學院藝術》、《美術界》、《美術大觀》、《藝術教育》、《藝術百家》、《藝術狀態》等國內專業學術刊物上所發表與介紹,并在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國立大學美術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美術館,濟南禾和美術館舉辦個人畫展,多幅作品被瑞典、丹麥、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及馬來西亞第一現代美術館、西嶺美術館、寧波美術館和多家畫廊所收藏。


精神的守望——再讀史國強的繪畫
文/ 楊大偉
精神的守望是對生存狀態的容忍與超越,更是一種智慧和從容的態度。
史國強的繪畫藝術的經營保持了新鮮的感覺和個人的經驗。畫面中諸多形態反映了藝術家的個性與意志的存在。題材在他的畫面中似乎并不重要,畫家把身邊所見的事物信手拈來。我們知道,當代繪畫如同人的物化一樣,自我往往被消解在圖像或圖像的復制中。而在史國強的作品中,自我卻是雙重的存在。同時,畫面的精神性語言,讓畫家的主觀色彩伴隨著自由、脫塵的色彩,表現出和諧、清靈,又夾雜著些許的愉悅與臻美,使人油然生出“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的喟嘆。我個人認為,畫家所呈現的往往是一種對比與矛盾的鋪陳,無論畫象與實象、寫實與寫意、語言與形態……都在色彩和畫面結構中融合。




從史國強近期的作品看,占據畫家畫面主導地位的常常是物象的一種姿態。唯此,才能使他的繪畫表現能力馳騁到更加自由的境界。畫家對諸多物象的描繪,僅僅是為作品的發生獲得一個理由,為每一次的揮灑找到一個原點;出現在畫面上的物象均不是他特別在意的描繪目標,而只是展現了繪畫本體所需要籍助或習慣于籍助的一個對象,其不在對象本身而在繪畫本身,即所謂“借題發揮”而已。這也是以再現客體為第一要義的藝術態度。



史國強筆下的輕松和眩迷,似乎與他自己高大粗闊的外表反差很大,反倒使我們對他畫面中透露的輕松和眩迷有了異樣的體會。其實,畫面中題材只不過是他以畫入世的契機,這一點在他最近的畫作中表現得愈發明顯。他以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對于當代繪畫藝術的關注,而這種關注是經由他對繪畫語言形式特有的理解所體現。畫家將從傳統藝術中所汲取的養分大膽地拆解、研磨、吸收,使創作開始向著重新整合資源、重新調整主客體關系、更加貼近自我與現實的距離感受行進。在這個意義上,史國強的藝術實踐為人們思考架上繪畫的發展提供了一種有意味的路徑。



色彩不僅是物理世界的一部分,而且也具有堅實的心理基礎,色彩的平刮、堆積、擠推、重疊、互滲等等,交織著人類理性與感性、控制與隨機、必然與偶發的雙重性,選擇顏料色彩的塑形作用,坦露出藝術家對自然和自由的精神世界的渴望。用干濕不同的顏料在畫布上創作,在熟練自如地運用色彩刻畫對象的矛盾境遇的同時,能充分調動顏料的自主隨機性,用顏料淋漓盡致的動態流敞,體現出畫家直面現實的并意欲剝蝕掉糾纏著自由和獨立品格的種種贅疣的努力。凝練的筆觸暗示出對人的現實精神狀態的具體表征的即時性把握。這種即時性把握,恰恰是史國強油畫語言的個性的突出之處。即對當下社會環境下個人的精神意識與生存狀態的切入和關注;推擠而形成的輪廓本身就以觸目的肌理效果傳達出在抖動的物象之中。然而,畫家對有意識地運用畫筆和刮刀以及顏料從袋管中的直接擠抹所造成的畫面形象并不滿意,因為這樣的畫面效果是在藝術家明確的邏輯控制之下的,它所展現的畫家精神矛盾與沖突,并沒有預示出超越于矛盾與沖突之下的自由的可能性。由此,我們在史國強的繪畫中,看到了一種油彩自然淋漓的隨機性景象,這也是史國強的油畫中即時性把握的第二層含義。在這個意義上,顏料作為情感依附于一種物質的媒介,隨畫家的意志擴散而富有情感的張力。



但就顏料運用的過程和形成的視覺效果而言,可以看出畫家已認識到顏料本身和運動可以形成種種難以預料的畫面形象。尋找最為有效的油畫語言,去體會現實情境與精神追求的矛盾的生存狀態,應該是他的一貫思考。畫面中被描述的物象,似乎成為他情感濃重的游弋之地,某個場域在他的畫面中始終是非客觀的游離,像水面上存在的揮之不去的一層迷霧,盡管有著些許不確定但卻內含著一種神秘的自由氣息。這也許是他下意識認同的空間寓言,即在這個時代,自我的實現或許是通過浮于表面的景象才能感知到內在的精神。


史國強繪畫還表現出主體對象釋放出人的某種思慮狀態,這種狀態是藝術家的個體經驗與歷史經驗之間的碰撞和爆發。另則,從史國強的繪畫中還發現他所表現的形式語言不只是對繪畫藝術的理性訴求,而更多中國美學的精神要素的介入,并在刻意控制和隨意揮灑之間進行了有效的轉換,從而給畫面增添了獨有的書寫感、運動感以及留給觀者更多的感悟空間。史國強的繪畫更多強調的是直覺,強調的是變化,強調的是不確定性以及氣勢和張力,這些都源自于他所追求的個性化美學精神,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



通過以上線索,我們意識到畫家史國強已經完成了對客觀對象的擇取、淘汰、提純和濾凈,他用自己概念中的秩序維護了心目中美的邊界,同時顯露出他對一種理想形式或藝術精神的守望。這種守望,往往會使其藝術創作奇妙地超越個體,成為一種時代文化現象的有效例證。史國強在繼承與創新中不斷的錘煉著自己的藝術語言,探尋著自己的藝術理想;在寧靜的畫室與邈遠的空間中書寫著自己的意趣和理想,挖掘著自己的感思;讓飽蘸的色彩的畫筆在潔白的畫布上升騰著自己的情性理解,達到人性情感與審美情感的雙重完善……
2014、8、1于浙江傳媒大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