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 沈銓 雪中游兔圖
清代沈銓是繼南宋梁楷、牧溪等人之后,在日本畫壇產生巨大影響的又一中國畫家。據文獻記載,日本天皇見到沈銓的《百馬圖》,甚為歡喜,愛不釋手。于是,他決定聘請沈銓前往日本授藝事畫。雍正九年(1731),沈銓偕弟子數人東渡日本,為日本皇室寫生繪畫,歷時3年,產生很大的反響,并由此形成了“南蘋派”寫生畫。沈銓旅日期間,還招收了許多日本弟子,為日本畫壇培養了不少優秀畫家。日本江戶時代的長崎畫派,就是在他的“南蘋派”畫風的影響下,漸漸形成的。盡管沈銓收入頗豐,但他依然保持樸素的生活作風,將大量的錢物贈予日本朋友,乃至普通百姓。不僅繪畫作品得到日本畫界的推崇,他的為人也深受日本民眾的尊敬。沈銓載譽歸來,乾隆大悅,即刻下旨命沈銓入宮。從此,沈銓成了一名宮廷畫家。
入冬漸冷,我習慣于閱讀季節性畫作,其中便有沈銓的《雪中游兔圖》(見圖)。在我看來,這幅色調清雅的繪畫作品,它的主題詞不外乎游兔和梅花。我看的是電子圖片,原件目前收藏在日本泉屋博古館。這并不妨礙我去閱讀欣賞它。至于此圖是不是沈銓回國四年后畫的,它又是怎么流落到日本的,我無意考證,這對于我欣賞畫作并非重要之因素。我喜歡此畫的理由十分簡單。因為我是一兔子,一只知天命的兔子。那只舉足投望枝上鳥雀的兔子,大約便是我了——一只時時處處充滿好奇的兔子,跟年齡無關,跟閱歷無關。雖然積雪遍地,皚皚無涯,天寒地凍,但兔子們依然歡天喜地地來到這個充滿生機與歡樂的世界。你瞧瞧雪光映照下的梅花,是多么潔白無瑕,多么耀人眼目。它散發的馨香一陣陣地飄過來,濃時通竅,淡時若無。這與兩株蒼蒼老矣的梅干,形成鮮明對比。它向人間昭示一種生命的理念,那就是像梅花一樣高潔,大雪壓不垮,寒風凍不裂。
那些伴隨老梅的翠竹,雖然被雪壓彎了腰肢,可依然青翠著,不時發出與嚴寒拼搏的聲響,不時吐露出清脆的呼喚,裹挾著寒梅的清香。那些不知名的蓓蕾,簇擁著彎曲的枝頭,隨時準備陪伴梅花一起綻放,一切來自寒冷的恐嚇都無濟于事——梅花是吾師,豈敢落人后!那些似乎屈服的巖上草,它們在雪的懷抱里正做著春天的夢!盡管它們都不是主角,但都在盡力完成一個配角的使命。
只有游兔們忘記了寒冷所帶來的諸多不便,它們靈巧地竄走于高低起伏的雪地與巖坡。最后,它們終于找到了冬天賴以生存的食物——埋在雪下的青草,依然青翠,經過霜凍之后,更加甘甜可口。裹腹之后的它們,并未打算馬上離去,而是在物質生活之外,尋覓精神的食糧。玩耍是動物的天性。這不,山雀已經向游兔發出了友好的邀請,只等待兔子的積極響應。在兔雀相呼互應的過程中,我感受到生命的美妙,一切于爭斗中產生的煩惱早已拋到九霄云外。當人類鐘情于梅花、感嘆于梅花時,游兔雖然欣喜,卻無意如此。
梅老綻新枝,繁花勝似雪。淡墨的天空,蒼茫的白雪,布滿少有線條縱橫的畫面,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充滿生機、充滿野趣、充滿希望的冬天!這便是沈銓的花鳥畫,處處透露出真氣和雅氣。工而精致,雅而高古。他善于將文人畫的意趣,與民間藝術融為一體,賦予花鳥美好的意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