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各種藝術保障機制尚未真正建立、健全的情況下,贊同“藝術市場是藝術展覽的天敵”這一論斷,是因為其有一定的針對性,并非全面否定藝術市場的作用。
我曾談到過,藝術市場的出現,結束了國內此前由政府機構單一辦展覽的狀況,使得藝術生態多元化了。同時,有了藝術市場的支撐,藝術家的身份更獨立,再生產的動力更足了,這都是藝術市場展現出來的優勢。但市場究竟是一把雙刃劍,在國內藝術運作機制還沒生效的情況下,更會導致出現各種問題。一方面,由于中國藝術家普遍經歷過一個很窮的階段,因此,在急劇膨脹起來的藝術市場中容易迷失自我,有不少人過不了金錢關,存在著嚴重的“財富焦慮”,為迎合市場不斷重復自己,丟失了藝術追求。另一方面,美術館辦展覽比以前確實困難多了。舉例說吧,我們做“西云東語: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展”,本意是想呈現中國當代藝術這二十年來的發展狀況,實際操作起來,發現難度太大了。由于藝術家參展的機會很多,今天已經不可能出現每位藝術家都拿出自己的精品來參加一個展覽的情況了;特別是有的代表性作品已經出售,散布到世界各地,除非有高額保費,否則藏家根本不肯出借。像這一次湖北美術館做的一個展覽,光一件作品就花了27萬元的投保費。可見,做一個好的展覽,得有多大的財力支撐才行。
讓我們回顧一下,1993年德國策展人在中國挑了一批優秀藝術家的作品到德國做了一個“中國前衛藝術展”,由于當時參展的機會還很少,每位藝術家都拿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因此,該展覽確實反映了那個十年的成就。對比起來,“西云東語:中國當代藝術研究展”最初的設想可謂是落空了。
當然,在國內,藝術市場對藝術展覽的干擾之所以這么凸顯,在于我反復說起的前提——國內還沒建立起良好的藝術運作機制。像歐美等發達國家,從一級市場畫廊、二級市場拍賣行到公共美術館,都進入良性運作當中,政府及藝術基金會對展覽的支持很到位,美術館的實力一般都比較雄厚,他們辦展覽、做收藏,能夠對市場起到指導性作用,只要美術館對一個藝術家進行了定位,就會給市場帶來影響。而中國的美術館在這方面很難發揮效用。由于政府投入少,又缺乏藝術基金會方面的支持,美術館的征藏費、辦展費極其有限,不僅難以對市場起到引導作用,還會受到市場干擾。當下,中國的拍賣行一頭獨大,幾個人就可以把張三李四的作品炒到天價,而后對市場進行控制,學術力量根本不被放在眼里,這種怪現狀亟需政府進行干預——只有對拍賣行加強管理,對畫廊進行松綁,對美術館加大投入,才能讓美術館對市場起到引領作用。
作者系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批評家。
魯虹:藝術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學術定位難敵市場炒作
魯虹:藝術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學術定位難敵市場炒作
魯虹:藝術保障機制不夠健全 學術定位難敵市場炒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