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退休達老,還是智睿網民,也不管你是商界大腕,還是工薪階層,只要涉藏,就必然要經歷漫漫買假路。“買假”,是鬼使神差的下意識行為,說到底,緣自一個“貪”字。老子說,“禍莫大于不知足”。因為貪念,自命不凡,以為俯首就能撿漏;因為貪念,耳目失聰,聽不進好言規勸;因為貪念,財迷心竅,輕信他人誤導。其實,在貿然買假之前的一剎那,“貪念”會通過奇妙的生理化學反應,轉化為內心深處不愿告人的聯想及理由,本人姑且稱之為“隱情”。隱情驅動買假,藏友渾然不覺。為了藏友們少走彎路,也為了揭秘藏界花樣騙術,借此公開誘發買假的種種隱情,并給予愛心提示,以期大家警醒:
隱情之一:“這東西和電視珍寶臺上的那件一樣,機不可失。”
愛心提示:因為眼力不濟,看似“一樣”的東西,其實只是“相似”。古玩市場上,滿眼都是真假難辨的“相似”之物:河南伊川縣煙澗村鑄造的高仿青銅器,與館藏商周真品如出一轍;安徽蚌埠玉作坊加工出來的玉雕件,幾可亂真;北京琉璃廠臨摹的張大千書畫,形同真跡;而河南南石山村農民造假高手仿燒的北魏陶俑,竟讓專家中招,被中國歷史博物館(國家博物館前身)當作真品以天價收購。因為“相似”近乎“一樣”,藏家極易上當。我們相信,眾目睽睽之下,鑒寶類電視節目中珍寶臺上的東西不會有假,但禁不住懷疑,臺上的珍寶在民間會有那么多的“孿生兄弟”。
隱情之二:“拍賣行的《圖錄》中,這東西被估價幾百萬。”
愛心提示:藏友可能忽略了兩個要點:一是你面對的“這東西”,只是跟拍賣《圖錄》中的那件相似;二是難以為繼的中、小型拍賣公司,時有“拍假”行徑,“估價幾百萬”不過是個商業噱頭、假戲真做的幌子。而圖片不可能反映實物的細部特征,讀圖不可能讓你確立真假判斷與客觀認定,尤其是涉藏未深、學養欠豐的藏友。相對文字,圖片更直觀、更感性,然而,它只能作為枯燥閱讀的調味,只有結合讀文字、讀實物、讀館藏、讀網絡、讀歷史、讀人文,你才能積學增智、慧眼識真。太看重“這東西”的“拍賣估價”或成交價,只會讓你急功近利、迷失自我,背離收藏的真趣。收藏其實是一個心放閑處、文化日積的過程,古人云“根固葉榮”、“伏久飛高”,不是沒有道理。
隱情之三:“文博專家那個誰,暗示我,這東西能玩。”
愛心提示:制度不允許考古學家、文博專家搞私人收藏、民間鑒定,為私人估價、交易牽線,然而,制度在墻上,活動轉地下。轟動全國的《假金縷玉衣騙貸案》,顛覆了公眾對專家素質的傳統認識,騙子之所以得逞,只因為5位知名專家收了人家的好處費,出具了忽悠銀行的虛假《證明》。經濟大潮讓昔日商販一個個聲名動地、富貴驚天,而學富五車的專家、學者們,卻蝸在盛世角落干薪忍窮、聊以足歲,難免心理失衡。話說回來,“那個誰”是在利用你的信任、誘你買假,他好在賣家那里拿傭金。高尚的職業,似乎已失去了往日寵辱不驚、無私奉獻的光彩,正在被黑錢侵淫,不知道這是社會的進步,還是人性的倒退。
隱情之四:“電視專題報道預測,這玩意明年看漲。”
愛心提示:媒體追逐的是受眾最大化,玩轉的不過是拿收視率賺取商家的廣告費。因為它的牌子硬、你的耳朵軟,善良的心,極易受傷害。改革開放后,媒體的口號有“要想富·多種樹”、“要想富·就養兔”、“要想富·先修路”,結果咋樣?其實“三農”要的是好政策,并非文人雅士的隔山指路。媒體說樓市、股市、金市“看漲”,多少投資人被玩趴下、一敗涂地。世人皆知,決定市場興衰、物價漲跌的諸多因素,往往是不確定的,正因為不確定,媒體既不會替投資風險擔責,更不會為“預測”啞炮買單。藏家期待“明年”,不如做好今天;與其盯著霧里的“穿花鳳”,不如握住手里的“出頭鳥”。
隱情之五:“古玩店老板說,這東西有升值空間”。
愛心提示:就“低價進、高價出”的生存法則而言,古玩店與地攤生意沒啥兩樣,優勢僅在于有個門面,能展示實力與光鮮。然而“光鮮”的代價,是房租、水電、負稅的壓力。好在經歷了無數買假與賤賣的傷痛,練就了一雙聊以果腹的法眼。出于生存,店老板一旦瞅到能賺好銷的古玩,借錢也得拿下,誰還會想到你?中國人的口頭禪是“十商九奸”;老外的格言更尖銳,“握過奸商的手,請數一下你的手指頭”。聽說一店主,用一對名為“黃花梨”的圈椅,跟其父換房子,結果被行家戳穿,原是不值錢的“草花梨”。親爹都不認,“有升值空間”的瞎話,還能采信?生活告誡我們:你俠心交友,不等于人家素心做人。血腥江湖,殺機四伏,貪念不滅,永無安寧。
隱情之六:“朋友張三,買過跟這一樣的東西,轉手賺了幾十萬。”
愛心提示:此事驗證起來特簡單:“張哥,你賺大了,怎么花?”答案肯定是:“等于白忙,錢又砸進貨里了”。如果說“存銀行了”,怕你不依不饒翻看存折。如再問:“又進了什么好東西?”此時,他會忙不迭地摸出沒人要的舊藏忽悠你,等你心血來潮、頭腦發熱。 這類謊言的心機在于,一為自己長了臉,二為朋友設了個坑。即便張三撞大運為真,也不值得炫耀,因為那是瞎貓撞上死老鼠的巧合,沒有必然的可復制性,別指望在你身上再現。“人以群分”是一種價值選擇,跟誰玩、與誰為伍,有時比干啥事、以啥為樂更重要。
隱情之七:“收藏家協會那個誰,說這東西能收藏。”
愛心提示:類似的民間組織,只要你有幾件藏品,交一點會費,不用擔保,無需考試,一腳就可跨進,直入中堂雅座。跟你相同的是,他們也經常打眼;與你不同的是,人家懷揣著《會員證》。殊不知,天下真正能與“收藏家”雅號對稱的人,沒有幾個,別看中國這么大。其實入會的初衷,無外乎交個圈子、借個臺子、賣點東西。他說“能收藏”,也許是指這東西僅可保值、而無多大賣相;也許因為得不到好處,隨便說說。藏友切記:在信息不對等的智力游戲中,利益總是偏向有心人;面子人家可以給你,眼力要靠自己掙。
隱情之八:“這個寶貝我從未見過,好像是孤品。”
愛心提示:臆造之物粲然上市,意在抓你眼球、博你好奇、催你幻覺。經驗告訴我們,“未見過”的東西,往往是妖精、是垃圾。真正“孤品”的產生,如“十月懷胎”,要經過或出土或傳世的定論之物的比對與求證,要經得住學術上的考問與追根,不可能輕易在利令智昏的猜想中“早產”。證明上“級”的文物身份,尚且依賴時間,更況是千載難逢的“孤品”,其學術價值的浮現,往往要延伸到孫子輩。再者,孤品不一定就有市場價值,有賣相又不一定就有信任買家,這跟時下“撒下種子就開鐮”的短期行為、暴富夢想,能有多大邏輯聯系?
人非堯舜,孰能盡善?欲求好生活,就不可能沒有欲望和隱情。而“貪念”因為是人欲中的潛在“病毒”,為“取財有道”的社會法則所不容,則需嚴加管控。盡管利益訴求暫據了收藏江湖的高地,但我堅信,藏友們早遲會在傳統文化的探尋中,與先賢對話,和時代交融,重返精神的家園,找到理性的歸途。
中國收藏學術研究會會員 李峰
2014年12月29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