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翰墨載道——中國山水畫邀請展”廣州展出
近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廣東省文史研究館聯合主辦的“翰墨載道——中國山水畫邀請展”在廣州美林美術館開幕,共展出孫其峰、張仁芝、李寶林、劉振鐸、許欽松、張彥等36位名家的142幅山水畫作品。
這次全國性書畫大展,共分為山水、花鳥、人物和書法四大門類,本次展覽是繼河北的人物畫展、安徽的花鳥畫展之后的第三站,將持續至12月27日結束。
在看過參展的所有山水畫作品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教授、書畫鑒定家薛永年表示,這批畫家的傳統文化積淀都比較深厚,有相當的筆墨功底,同時,比較能夠面向自然、面向生活,不是閉門造車,而是通過觀察、采風、寫生,捕捉生動、真實的畫面,畫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生命力。但他同時指出,這次展覽中存在的問題,就在于不少作品還是太寫實,將寫生直接搬到畫面上,這跟幾十年來的學院化教育有關。
在下午的座談會上,很多畫家就繼承傳統、寫生及創新等問題,表達了自己的困惑。有畫家認為,中國畫的創作特點,與西畫有著極大的距離,但當下美術學院招收學生,大部分注重的仍然是一些“西式”科目,傳統文化等方面基本忽略不計,要推動中國畫發展,似乎還需從根子上下功夫。也有畫家認為,當下山水畫創作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空間感不足,很多畫家有一定的筆墨功力,有一定造境能力,在畫面空間的把握上卻不太夠,因此,國畫展覽中,出現大量重復構圖的山水畫作品。
對此,薛永年指出,山水畫的構成有三大因素,可以之來檢驗作品是否存在問題。首先是客體,即畫家所要描繪的大地山川、自然風光;第二是山水畫的主體,包括民族性的群體意識和個人性感受兩方面,只有個人感受的作品會顯得淺薄,只有群體意識的作品會顯得空泛;第三是山水畫的本體,即傳統所說的筆墨、意境。這三體中,本體要指示客體,本體要代言主體,而且本體的筆墨因素要具有相對獨立的美。如果畫家在追求上只注重一個因素,那認識上就存在缺陷了。因此,解決山水畫問題,一要招魂,包括了民族魂、時代感、個人情;二要放膽,擺脫古今的圖式八股,擺脫“與照相機爭功”的弊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