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門現存最早的全景圖《澳門全景圖》修復前
澳門現存最早的全景圖《澳門全景圖》修復后
文/陸宗潤
1972年進入上海博物館的時候,我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可以在一家著名的博物館辦一場個人展覽。在文物修復這條道路上,從中國到日本,再重新回到中國,40余年的不斷學習和沉淀,“頓還舊觀——澳門藝術博物館館藏繪畫修復展”,是我對自己熱愛的事業做出的一個還算可以的小結。
這次在澳門藝術博物館展出的幾件作品,既代表了我多年錘煉的技術之精華,也呈現了我對書畫修復應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的考量。我認為,書畫修復的基本理念當是在修理與加固的基礎上對畫意進行適當復原,使書畫藝術品能夠盡可能長久傳承。其中修理與復原是手段,使之長久傳承才是目的。所以書畫修復的對象不只是單純的涂上了顏色的紙絹,而應該是材料、畫意、古色的復合體,是一件富有生命力的藝術品。所有這些因素,作為一名文物修復師,都是應當考慮到的。面對一件作品,首先需要對其保存狀況和殘損情況做專門的科學分析,對能否復原的部分甄別處理,并根據每個作品的歷史與藝術特點設定最為合適的古色保存和畫意復原標準,在最低限度的介入條件下實現科學的保護處理和畫面的藝術統一。
這次展出的修復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數《澳門全景圖》。此圖之前損傷嚴重,碎裂成無數小塊,而且未經認真修復,只進行了簡單粘接,大多數碎塊甚至并未調整至正確位置,這些都給此次修復工作帶來了重重困難。經過思索,我將修復的過程分為3個步驟,首先需要將每一個碎片位置確定拼接,其次對原畫所描述的環境進行分析后再修復出色彩區別,最后配以能承托畫面的裝裱。在拼接調整過程中,因為原作品較為脆弱,為了避免拼接過程中造成二次損傷,我特別拍攝了與作品尺寸相同的照片,并沿著斷裂處剪成碎塊,用來進行模擬拼接,完成后的效果經博物館方面確認之后再對原作品進行相同的調整處理;而在對《全景圖》重新裝裱時,判斷此圖是以傍晚時分的青綠山水為主色調,因此選擇相呼應的墨綠色為鏡框底色,之間的裝裱材料染成淺米色,與畫面中淺橙色的夕陽相映成趣;最后,為了為此后的鑒賞者和可能的再次修復提供參照,特別保留修復前作品的等比例照片于作品后鏡框內。
對于中國傳統書畫修復來說,這種修復理念也許是一次大膽的創新與挑戰,我渴望看到書畫修復可以建立起以保存科學和藝術審美為前提、理念為指導、技術為核心的綜合性學科,為中國培育出不僅具有精湛的修復技術,同時更具備保存科學和藝術審美領域綜合素養的古書畫修復專業人才。
(作者為書畫修復專家、日本漢和堂創辦人)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