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是皇帝煉丹之器物
提梁銀罐的用途比較廣泛,主要用作飲食器,如盛水、盛酒等。關于這件銀罐的具體用途,目前看法還不太統一。從其蓋內墨書“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 看,此器當為盛放煉丹藥物的器具,因為紫英和白英是“壯元氣”、“補不足”、“久服輕身延年”的藥物,并均為煉制丹藥不可缺少的原料。據文獻記載,唐代統治者尊崇道教,迷信道教丹藥,認為服食丹藥可致長生不老。考之史載,唐代上自太宗,下迄僖宗,幾乎每個皇帝都與煉丹家有關。如唐高宗曾召方士百余人“化黃金,治丹藥”,唐玄宗也召道士張果、孫甑生等進行煉丹。
而唐憲、穆、敬、宣宗等幾個皇帝均因服食丹藥引起水銀中毒而死。何家村出土的金銀器中,僅用于煉丹的藥具就達數十件,同時還有大批金石藥物出土,足證當時煉丹風氣之盛。
神秘的唐代冶銀工藝
提梁銀罐在1970年何家村出土時罐內尚存有半罐水,水上浮著一張極薄的金箔,其上立十二只精致纖細的赤金走龍,水中散落著十余顆顏色各異的寶石,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璀璨奪目。
提梁銀罐為純銀所制,紋飾全部鎏金,罐體與紋飾色澤形成反差,產生了一種明顯的主體效果,正是唐代冶銀技術水平的體現。金銀器的造型及裝飾題材作為一種直觀形象,不僅起著美化器皿的作用,也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征。這件銀罐大口、短頸、腹鼓而圓,喇叭形圈足,罐肩之上有兩個葫蘆形附耳,提梁插入并焊接在附耳之內,整個造型給人厚重飽滿的美感。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唐代以胖為美和崇尚力量、健康美的時代風尚;銀罐的裝飾題材以鸚鵡為主體。鸚鵡因美麗能言,成為唐代王公貴族喜愛的寵物。
紋飾為鸚鵡源自唐人喜好
從這件提梁銀罐的構圖看,罐腹兩側均以鸚鵡為中心進行裝飾。鸚鵡是能言之鳥,在古代又被稱作“神鳥”。唐時鸚鵡主要棲息于南方和西北的隴蜀等地。由于唐代宮廷達官貴族多喜畜養,因此,各地常把鸚鵡作為“土貢”進獻朝廷。
除此之外,唐朝新開發的嶺南、交趾等地也在向唐王朝進獻本地鸚鵡。與此同時,由于絲綢之路的暢通,唐王朝的國際影響不斷擴大,天竺、波斯、林邑等國也經常向唐王朝進獻鸚鵡。如七世紀時,林邑國向唐太宗貢獻過一只五色鸚鵡,太宗極為喜愛,但由于這只鸚鵡不適應寒冷的氣候,太宗特意下詔將其放送回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