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全國藝術品秋拍接近尾聲,南京的這一輪秋拍也將在2015年1月結束。據多方反饋的信息來看,成交價、成交率、總成交額均不樂觀。以書畫為主體的藝術品市場,仍處盤整深寒季節。
著眼長遠,并不樂觀的當下行情,卻潛藏著樂觀的未來預期。
著名拍賣公司佳士得2013年拍出的藝術品和珠寶總成交額達71.3億美元;上海今年舉辦的莫奈畫展門票收入達4000萬元以上;南京利源集團掌門人嚴陸根今年拿出自己20多件藏品在省美術館展出,單日吸引參觀者竟達6萬人次……這表明,在一般人眼中十分小眾的藝術品市場,可待開拓的空間實則可觀。
當下,頑疾重重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終于走到了自我調整與修復的時段,互聯網工具又為這個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助力,這為南京藝術品產業再度起跳提供了新的機遇。
“啞鈴形態”
創作高地與購買重鎮卻成交易洼地
南京藝術品經營主體目前呈現小而散的格局。
和其他地區一樣,南京藝術品經營機構主要分兩類:拍賣公司和畫廊。南京每年能正常組織拍賣的拍賣公司大約有10多家,較有名的有九德、經典、鳳凰等。與北京、上海、香港甚至杭州相比,南京這些拍賣公司十分“弱小”。近些年,南京各家拍賣公司全年交易額相加,也不如北京一家大型拍賣公司一個場次的交易額。南京大小畫廊約有百家以上,夫子廟、清涼山、1865等處分別集中了一批,其余則散布各處。有些機構雖然名為美術館、藝術館,實際上仍以經營藝術品買賣為主,并未改變畫廊或者畫店的實質。這些畫廊的規模普遍很小,不少畫廊僅有一名員工,能聘用一二十名員工的就是大型機構了。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行業經營狀況在全國很不起眼的南京,同時也是書畫藝術的創作高地與購買重鎮。
南京向來是全國書畫創作的高地,從金陵畫派到新金陵畫派享譽全國,傅抱石、林散之等更是公認的大師。如果把視野擴展到整個江蘇,創作實力則更是從古到今令人驚嘆。“一部《中國美術史》江蘇可占半部”這句話,在業內一直廣為傳播,雖有自夸之嫌,卻也并非完全的虛妄之語。時至當今,南京以及江蘇雖然暫時沒有出現全國公認的藝術大師,但整體創作實力仍是很強。
再說購買力。資深藝術市場研究專家紀太年先生告訴記者,江蘇向來不缺少大藏家,現在也是。這些年,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的拍賣場上,經常可以看到來自江蘇的藏家頻頻舉牌。甚至遠在美國與歐洲的拍賣場上,也常有江蘇藏家出現。“南京一批房地產開發商收藏了價值數億、數十億甚至上百億的藝術品。我所認識的一位開發商,目前仍然每年要買二三個億的藝術品。”一位不愿具名的藝術市場從業人士透露。
“南京的藏家們習慣于到外地買藝術品,甚至出手江蘇書畫名家如傅抱石等人的作品也往往舍近求遠,把作品拿到北京等地的拍場去拍,這都是業內舊聞。”藝術品市場資深人士周先生說。
行業瓶頸
商業模式陳舊亦步亦趨導致市場萎靡不振
南京藝術品市場為何做不大?紀太年認為,一方面是南京市場“克隆”了全國藝術品市場的通病,比如假畫泛濫、誠信缺少等;另一方面,商業模式陳舊是重要原因。
“反觀全國藝術品市場幾大亮點,如北京宋莊、藝術成都、深圳大芬村、山東青州,再如近一二年把畫展辦得風生水起的上海,無一不是較為新穎先進的商業模式在起關鍵性作用。”紀太年說。
據介紹,宋莊原是北京城郊接合部一個默默無聞的村莊,自1994年第一批藝術家入駐至今,經過近20年的積累,截至2014年已聚集了約13000名藝術家,外加幾十家展覽館等入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藝術生態。作為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國際化小城鎮,宋莊的經濟也與20年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語。
深圳大芬村則以流水線生產油畫行畫出口為特色。這里聚集了美術家、畫師、畫工5000人以上,畫廊500多家,產品大量銷往美國、歐洲、中東,得享“中國油畫第一村”之譽。
如果說上述兩地的發展模式可能稍顯“陳舊”的話,那么上海近一二年的辦展舉動則更具參考價值。
今年年初,上海當代藝術館舉辦了日本著名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展。憑借草間彌生的巨大影響力及成功營銷,這個展覽在50元一張門票的前提下,迎來了30萬觀眾,總門票收入近1500萬元。緊隨其后,上海天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K11藝術基金會等聯合主辦的“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在滬開展,門票100元一張,觀展者達到40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了罕見的4000萬元以上。
“南京的畫展一般都是主辦方群發短信請人免費來看,敢收門票的還沒聽說過。”紀太年說,“上海人辦畫展敢收門票,至少說明真正的藝術名家、大師具有類似于影視明星一樣的市場號召力。這給我們一個提示:藝術品市場還有一些被長期忽視的空間可待開拓。”
突破之道
借行業盤整之機尋找新支點,力爭彎道超越
近兩年,由于宏觀經濟形勢影響及藝術品市場本身多“病”發作,全國藝術品市場進入深度盤整中。業內人士認為,這給了南京藝術品市場探索新路、彎道超越的良機。
實際上,南京一些企業亦邁出了探尋的步伐。
幾個月前,南京利源集團董事長嚴陸根高調宣布退出房地產業,全力進入文化藝術品市場。他表示要在未來若干年內斥資30億元,通過舉辦南京國際美術節、藝術全球高峰論壇,完成建造世界上最大的美術藝術家創作社區,建立藝術品指數、藝術品基金等10多項大動作,顛覆千年來中國藝術品交易模式,將一批優秀的中國藝術家推向世界,同時完成旗下南京布羅德公司上市,使其成為年藝術品交易額不少100億、年利稅不少于20億的中國文化產業示范企業。
利源的宏大構想激起強烈反響。“利源此舉,放眼全國藝術品市場也算是罕有其匹的大動作。其頂層設計擊中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頑疾與痛點,試圖以資金優勢為基礎,把現代商業模式引入中國藝術品市場,值得期待。”紀太年說,“不管是嚴陸根也好,李陸根也好,總之南京藝術品市場要想實現彎道超越,亟待優秀的企業家投身其中,全力而為。”
長期樂觀的理由
藝術品市場目前仍處盤整深寒中,但從長遠看,個人仍持樂觀態度。
長期樂觀的第一個理由,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至今仍然可以說剛剛起步。多年來,流行音樂在中國無處不在,無孔不入,但大量普通市民高價裝修的墻面上仍然空空如也,很少看得到書畫等藝術品。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未來藝術品市場具備“剛性”與“海量”潛質。
第二個理由是社會富有階層向來對藝術品情有獨鐘。西方如此,中國古代也是如此。清朝時,生活在揚州的鄭板橋等揚州八怪一面高價賣畫,一面清高自詡,對于他們看不起的少數富有鹽商,不管對方給多少錢也不賣。有的鹽商為了得到一幅名家作品,不惜拐彎抹角花高價“行騙”,成為一時佳話。中國如今也是如此。僅說江蘇,眾多有實力的企業家早已大舉進入收藏品市場,藏品價值幾十億的大藏家亦不鮮見。
用收藏藝術品的方式體現尊榮感,是有品位的富有階層人士的共同心態。一組統計數據稱,在西方,富有階層收藏藝術品者超過60%,中國這一數字目前尚不到5%。由此看來,未來收藏藝術品的富有階層人士當會更多。
藝術品市場興盛不衰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古今中外,藝術品一直具有書寫財富神話的獨特能力,這大大刺激了人們的參與熱情。這方面的案例很多,僅舉一例。
2014年11月下旬,香港佳士得2014年秋拍“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以下簡稱“永樂唐卡”)專場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該拍品以5000萬元港幣起拍,最終由內地“任性”藏家劉益謙拍得,成交價3.48億港元。
據佳士得公布的信息,這件唐卡已經是4次進出佳士得:1977年首次出現在倫敦佳士得拍賣現場,以7000英鎊成交;1994年再現紐約佳士得,以100萬美元易手;2002年出現在香港佳士得拍場,創下3087萬港元新紀錄;本次登場香港佳士得,以3.48億港元再度易手。
直觀起見,我們可以把這件藏品4次交易的價格全部按當時的人民幣折算(不太精確):37年前成交價約4萬人民幣;20年前成交價約860萬元;12年前3240萬元;今年是2.8億元。再算一下37年間這件藏品的增值,是7000倍,平均每年增值189倍。
以繪畫為主的藝術品反復續寫財富神話有其必然性: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人類精神世界的高貴外顯,成為人類的深愛順理成章。在所有文藝作品中,畫作具有“每位藝術家原作總量有限、每幅唯一”的特質,這高度契合了“物以稀為貴”的收藏鐵律。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