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1693--1765),江蘇興化人。在清代"揚州八怪"中是一位最杰出的代表,勇于革新創造的書畫家,"道著民間痛癢"的文學家,"得志加澤于民"的"清官"。正因為他人品高尚,社會上對其書畫墨寶視如拱璧,爭購庋藏。據初步統計,海內外公私藏家收藏的有100余家600余幅書畫作品,其中贗品頗多。一些所謂鑒藏家及研究者,常常認假為真,將它發表于一些畫集、書籍中,致使珷玞亂玉、魚目混珠,許多人喜歡收藏板橋書畫,是因為仰慕板橋是位名人,知道他的書畫是如何如何的值錢,但并不懂得其中的真偽優劣,在拍賣會上生怕花了錢買到的是一幅贗品,這也是板橋價格拍的不是很高的主要原因。
正確掌握板橋書畫風格特征,以真跡為依據,通過比較發現疑點,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真偽之結論,這是識別板橋書畫主要依據和基本方法。板橋繪畫以蘭竹石為主要描寫對象,也畫過松、菊、梅、佛手、香圓、蝦、蟹、菱角,但流下來的作品較少。擅長水墨,極少設色。在板橋蘭竹石中,我以為竹第一,蘭第二,石第三。其繪畫體貌疏朗,風格勁峭,具有力的美。

水墨紙本立軸100×115cm
著錄:1、啟功手稿《擊腦集》,1980年(參見此文)2、《鄭板橋全集》P369,卞孝萱編,齊魯書社,1985年6月第一版;3、《鄭板橋年譜》P237,山東美術出版社,1991年12月第一版,主編:周積寅、王鳳珠;4、《揚州八怪年譜》P279,江蘇美術出版社,1993年5月。
畫竹。他說畫竹是"無所師承",其實是無一定師承,不泥古法而已。從題畫詩文得知他學習過李夫人、蘇軾、文同、吳鎮、徐渭、高其佩、石濤、禹之鼎、尚漁莊等人。強調"師造物"。在家鄉住處和衙齋處種了許多竹子,"畫竹多得于紙窗粉墻日光月影中"。愛竹成癖,"非唯我愛竹石,即竹石亦愛我也。"創造了"鄭竹",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創作三段論以及"胸無成竹"論。畫竹"冗繁削盡留清瘦",所謂"一桿瘦",名曰"細竹",細而不弱,堅韌挺拔"如抽碧玉、如青瑯玕",具有"清癯雅脫"之美。常常是"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葉",以少勝多,畫外有畫。隨手畫節,多不點節,添出主枝,省去大量小枝,雖筆斷而意連。葉少而突出竹子的"勁節",葉肥以加強竹子的青翠感。打破竹家所忌,畫竹為桃、柳葉,而"不失竹意"。濃淡相宜,干濕并兼,中側鋒兼用之。以書為畫,竹中瘦葉以黃庭堅"飄灑而瘦"的書法筆法寫之;竹中肥葉以蘇軾"短悍而肥"的書法筆法寫之。
畫蘭:學蘇軾、鄭所南、陳古白、僧白丁、石濤、顏尊五、陳松亭。是有選擇地學,主要學陳古白、顏尊五、陳松亭秀勁一路。鄭所南畫蘭好畫根,板橋表示"不作此激烈語"。鄭所南畫蘭不畫荊棘,謂是純君子絕無小人,板橋未學之。蘇軾畫蘭常帶荊棘,謂惟君子不能容小人,板橋學之。石濤畫蘭"過縱",板橋也不學。他很少畫盆中蘭,而多寫山中之蘭。認為山中之蘭"春夏之氣居多耳"。有"春夏之氣"必有"香氣",板橋畫山中之蘭,力圖追求的就是所謂"鄭家香"。他筆下的蘭花葉短而力,花勁而逸,葉暖花酣氣候濃,一片茂盛之狀,正是"數尺之箭,數月之花",有數十里之香的"春夏之氣"。在畫法上的特點是:葉尚古健,不尚轉折,用筆直來直去,卻逐步頓挫,留得住筆,否則便直率無余味,葉轉處用筆蹲,體勁而用腕,寫花雄渾挺拔。
畫石。學倪云林、萬個。云林畫石先用側鋒勾輪廓,再反復皴擦,不用染,這是不同于黃公望的地方。板橋取云林側鋒用筆,以白描寫意手法寫出堅硬之瘦石輪廓,不施渲染,但不作反復皴擦,而石之圭角比之云林更加明顯;又取萬個數筆皴,但不作披麻皴,而是用北宗斧劈橫皴,又取蘇軾丑石之勢,熔鑄成鄭家之石。歷代畫家畫石多畫太湖石(柔曲圓潤、玲瓏剔透。以蘇州洞庭山為著名產地)。而板橋則畫黃石(雄渾樸茂,秀峭崚嶒。以常州黃山、蘇州堯峰山、鎮江圌山為著名產地),他愛畫黃石,強調有峭角,也許更能借此抒發其胸臆吧。她畫石一般不點苔"懼其濁吾畫氣"。
書法:板橋每畫必題,每題必詩文,都離不開書法。楷、行、草、隸、篆書無不擅長。而最能代表他書法成就的是他所謂"六分半書"。有以下幾個特點:(一)多體合一。用他自己的話說即"以漢八分雜入楷、行、草"。漢八分隸書的一種,字體似隸而多波磔。(二)以畫為書。何紹基說;"極橋字仿山谷,間以蘭竹意致,尤為別趣。(三)搖波駐節。這是板橋筆法的特點,她常夸張黃山谷的長筆畫。愛采用其擺宕之勢。善用蹲筆,多用于轉折處,而且按得較重,有力透紙背之感。其蹲衄之處,撇在接近收筆之間,而捺則收筆處,亦屬隸書之隼尾波。(四)亂石鋪街。在一幅書法中,善于利用對立統一法則,字常寫得大大小小,長長短短,正正斜斜,方方圓圓,肥肥瘦瘦,疏疏密密,虛虛實實,濃濃淡淡,點畫之間,字字之間,行行之間,參差錯落,千變萬化而不失法度,頗似"亂石鋪街"、"浪里插篙",有著音樂般的節奏感和韻律感。(五)一字多變,如《古書評》中出現的七個"書"字,即其中寫法,可謂豐富多姿,極盡變化之美。
用印:板橋印章筆力樸古,逼近文何。其書畫中用印,一部分自刻,一部分他人刻,據統計,在板橋130余方用印中,自己所刻占用印總數百分之七十。上海博物館編有《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收有極橋常用印95方,可作為鑒定板橋書畫真偽的依據之一。
南京經典拍賣公司從民間征集得來參加拍賣的一幅鄭板橋《蘭竹石三友圖》軸,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十月七日54歲作于濰縣。紙本、水墨,縱100厘米,橫115厘米。山石前畫竹一株,頂天立地,以小竹經緯其間,疏密、濃淡、長短、肥瘦、隨意徐疾,構成大局。山石上寫蘭兩縱,秀葉疏花見姿致,自有一種春夏氣。山石淡墨以白描手法,寥寥數筆鉤出遒堅的山石輪廓。山石上有濃墨數筆點苔,板橋曾謂"從來不作苔花點,今日微添一兩斑"。右上方有板橋自題七言絕句,署有板橋鄭燮款。鈐印二:"板橋"(白文)、"橄欖軒"(朱文)。
此畫曾由著名詩人、四川省文聯黨組織書記戈壁舟(1915-1986)先生收藏。左下角鈐"白石老人"印一方,證明齊白石也曾觀賞鑒定過證幅畫。右裱邊有蕭平先生題贊:"板橋居士《蘭竹石三友圖》真跡,作于丙寅之春,居士年五十四,正值盛年,故筆力縱橫勁健是可寶也。左下鈐白石老人一印,乃其所經眼也。戈父蕭平識。"作品因保管不善,畫面有所破損。啟功先生也曾鑒定過這幅畫,當時給我看過這幅畫照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他的手稿《擊腦集》中記錄了其題款:"口口口口含瑞色,竹枝落落見清風;口口筆法偏嫌拙,總為峰巒愧蜀中。乾隆丙寅小陽春廿有七日,畫奉口亭老寅長兄先生,板橋小弟鄭燮。"其中就有七個字缺失。時隔多年,不知哪一位"高明"的裱畫師,在修補時,將題款上字句殘片又一次破損并按錯了位置,變成了今天的樣子:"口口巒巒含瑞色,竹枝落落見清風;口口筆法偏嫌拙,總為峰口口口口。口口丙寅小陽春廿有七日,畫奉口亭老寅長兄先生,板橋小弟鄭燮。"希望能回到原來的位置。盡管如此,從畫面總體上看,仍不失原作之基本精神。
周積寅,"揚州畫派"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鄭板橋研究會顧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