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有洋酒,新展無俗品。”詩人、譯者、攝影家李笠在信箋上即興寫下一句詩,正成了中國當代詩人視覺藝術展的生動注腳。“老芒克你好!”友人口中的“煉爺”詩人楊煉,招呼著芒克、唐曉渡、嚴力、李笠、友友等一撥老友,郭長虹、解危等“60后”新朋也加入巡展上海站,他們飲茶、品威士忌、朗誦詩歌。
比詩句更醒目的,是掛在墻上的7位詩人的油畫、書法、攝影作品。他們追憶上世紀80年代朦朧詩的紅火,直截了當地贊美或攻擊彼此的新作。芒克不到3歲的小女兒滿屋子跑,李笠的一雙混血兒女不時在一幅畫前瞪大雙眸。這場展覽,談論的卻是嚴肅命題:詩畫不分家的文人傳統能否重拾?
冬日的浦東三林鎮老街塘河,屏息聆聽南岸這群詩人的吟誦。
詩意躥到畫布上、毛筆下、鏡頭里
“2004年聽說芒克畫畫了,感覺像個謠言;后來他真的辦畫展,老朋友總要去捧場嘛,一看嚇一跳!視覺上的打擊力、穿透力呼嘯而至,這些油畫不正是他高度敏感詩人靈魂的另一載體么!”老友唐曉渡接連用構圖大膽、運色大膽,形容芒克畫作的純粹與率性。
今天,“隨處遇見詩人和朦朧詩的年代”自然回不去了,那有沒有另一種方式拓展詩意?嚴力在“磚頭系列”油畫中繼續提煉哲思,“不管寫詩或作畫,這種對當下時代信息的忠實記錄與反思,都是當代藝術家理所當然的責任”。
油畫家解危現場作詩《一個展》,“一個詩人摸了畫筆的展/一個讓媳婦請年假參加的展”鋪呈排比,并以“一個傳說中的展/一個期待下一站的展”做結尾,他直言詩歌讓他找到了繪畫語言的節奏和張力。
芒克的油畫率性濃烈、曉渡的書札原生元氣、嚴力的筆觸優雅靈慧、友友的彩墨野艷奇崛、李笠的攝影自成玄學、長虹的心景嶙峋靈秀、解危的構圖瑰異清冷。巡展藝術總監楊煉逐一點評,“這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每個藝術家創作中不斷滋長的詩意”。
潑墨揮毫間,迥于詩歌、又源自詩歌的全新視覺空間誕生了。在場藝術家達成共識:這些視覺作品少了很多程式化束縛,渾然自成,其超乎尋常的藝術表現力背后,正是詩人文學修養及審美體系的支撐。
呼吁詩畫同源傳統香火不斷
詩人畫畫,并非新鮮事。王維、蘇軾、唐寅、鄭板橋等大家無不凝詩畫為一體。自古文藝不分家,詩畫本一律,幾乎成了一種美學品質,支撐起傳統中國的文人世界。
古希臘詩人西蒙奈底斯有云:詩是有聲畫,猶如畫是無聲詩。美術批評家楊衛認為,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詩歌逐漸脫去“理想國”光芒后,視覺藝術成了精神回溯的通道,“主題有三層含義:一是擺脫了固定話語的牽絆;二是沒有卷入巨大商業化浪潮的車輪;三是對時代及人性張揚的昭示。詩和畫,文與藝,再次合流,成為了移風易俗的新動力”。
巡展集結了詩人對歷史、人生、創作的立體式反思與回顧,在楊煉看來,每個人本身就是不同尋常的小長詩。“詞語轉型為筆墨、影像,每一點、每條線、每一像素中蘊含的經典性,已如另一詩律,加入了我們的藝術自律。”
“誰能與心靈一并還鄉、誰愿意和歷史一起成長、誰能擁有綿長的詩意,誰就是‘幸存者’。”策展人、文藝批評家高暉認為,“巡展將推動中國視覺藝術精神本體性的凸顯,重新厘清全球化語境下創作者與自身內心生命狀態的聯系方式。”
中國當代詩人視覺藝術作品集中亮相滬上 拾起畫筆的詩人如何溫習詩意
中國當代詩人視覺藝術作品集中亮相滬上 拾起畫筆的詩人如何溫習詩意
中國當代詩人視覺藝術作品集中亮相滬上 拾起畫筆的詩人如何溫習詩意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