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彬
趙冷月(1915—2002),本名亮,晚年自號晦翁,有時候亦自署“鴛湖趙冷月”,表明其為浙江嘉興人。晚清孝廉趙介甫乃趙冷月先生的祖父,在蘇浙一帶頗多文名,書法亦精,所以趙冷月先生幼承庭訓,很早即握管習字,進私塾后,在父親趙廷楨的督責下,亦臨池不斷。書風受到祖父和父親的影響,從唐楷入手。到了二十五歲那年,趙冷月先生名列徐墨農先生門墻,徐墨農當時被譽為“沈曾植之后嘉興書壇第一人”,正是有了這樣一位因材施教的老師,趙冷月在其門下,扎扎實實地學習了五年,不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根據老師的教誨,堅持讀帖、臨帖,諸如漢魏六朝碑版、二王、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張旭、懷素、蘇東坡,包括清代的金農、何紹基等等,正是這樣全面而深入地立足于傳統,而后生發變化,由帖入碑,碑帖結合,從心所欲不逾矩,故趙冷月先生方卓然成家,形成有獨特風韻的風貌。
在趙冷月先生的各種書體中,筆者最為喜愛的是他的篆隸作品。隸書和楷書本來就息息相關,趙冷月先生有段時間朝夕相對的是歐陽詢與顏真卿的法帖,清代書法家認為歐體有八分之意,認為顏體有篆籀之意,掌握其法可以窺探周秦堂奧。大約在七十年代末,趙冷月先生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對碑學的研習上,大量臨寫了諸如《張遷碑》、《禮器碑》,而后又摹寫《石鼓文》和漢簡,故趙冷月先生的隸書注重橫勢,同時注重結體點畫的安排,亦通過墨色上的各種變化形成對比互補,這樣通篇渾然一體而每個字又是相對獨立的,整幅作品尤其是燕尾的出鋒之筆,更顯淡宕的風流韻致,作品所透露的簡單淳樸之氣息與漢畫像石、畫像磚幾無二致。需要注意的是,許多漢魏六朝碑刻的字體其實是介于隸書和楷書之間的,像《郙閣頌》、《嵩高靈廟碑》以及《爨龍顏碑》、《爨寶子碑》等,無不兼具楷書和隸書的特點,回過頭我們再看趙冷月先生的一些楷書作品,即會發現,其中便帶有不少隸書的意蘊在里面,這使得他的作品平添了一股古意,這也是其作品中最難能可貴之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