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張德寧
時過“大雪”,天氣日漸寒冽。不由得想到自古至今,歷代多有雪景圖傳世:唐王維《雪溪圖》,五代荊浩《雪景山水圖》、巨然《雪圖》,宋李成《群峰霽雪圖》、范寬《雪景寒林圖》、郭熙《幽谷圖》等等。文徵明曾題曰:“古之高人逸士多為雪景,蓋欲假此以寄歲寒明潔之意耳。”以中國畫特有的黑、白、灰水墨色營造的雪山寒林,映射出清澈空寂、出塵脫俗的氣息,似乎正契合古代畫家所神往的“天人合一”、“澄懷觀道”的禪意。南宋畫家梁楷的《雪景山水圖》也在此列,卻又別具一格。
《雪景山水圖》縱111.3厘米,橫49.7厘米,絹本,水墨淺設(shè)色,現(xiàn)藏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這是一幅無論構(gòu)圖還是筆墨都極具時代特點卻又極具個性魅力的經(jīng)典之作。北宋后期,一些畫家已開始嘗試另辟蹊徑,如李唐,將北宋風(fēng)尚的密點皴和卷云皴簡化為一筆橫掃、意蘊萬象的斧劈皴,迫使后來者將北宋崇尚“高遠(yuǎn)”法的全景山水畫簡化為近景細(xì)致、遠(yuǎn)景隱約的“深遠(yuǎn)”法的“一角”(馬遠(yuǎn))、“半邊”(夏圭)山水畫。形成南宋山水畫的新風(fēng)尚。而梁楷則發(fā)揮極致,《雪景山水畫》的構(gòu)圖極其簡括:圖下畫一水岸,右邊岸坡畫三株大樹,一直兩偃,枝椏枯槎,左邊雪色蒼茫的山谷中兩人騎馬而行;圖上是雪山,左邊前后兩座山崗,頂上枝杈密布,后面山巒向右上高聳,唯余茫茫一片。山只畫半邊,畫面上大片的空白,只有山崗頂上的樹叢與岸畔的大樹相呼應(yīng),構(gòu)圖極其簡練,卻寒氣逼人。
但在筆墨上,此圖卻有異于梁楷首創(chuàng)的“減筆”畫法,人物、鞍馬、大樹,都畫得十分細(xì)致、逼真、生動。他從賈師古學(xué)畫,宋寧宗嘉泰時曾為畫院待詔,受過嚴(yán)格的寫生訓(xùn)練,故能精確地刻畫馬的動態(tài),人的神態(tài)以及大樹的姿態(tài),能“減筆”,也擅“細(xì)筆”。勾畫的線條凝練、剛勁,大樹與山頂?shù)臉鋮玻b相呼應(yīng),形態(tài)酷似范寬《溪山行旅圖》所繪。山石的勾、皴,為雪所掩,十分簡約,僅在山崗的陰面及水岸的交界處略施形似斧劈的短線皴。全圖的雪景渲染,極具特色,先以宋以來新興的“留白”法用淡墨在水、天、山的陰面層層積染,以烘托出白雪覆蓋,然后在山頂、樹叢和岸上敷白粉,在大樹枝干上方加畫白粉,以顯示積雪。如此的數(shù)法并用,在存世的古畫中很少見,增益其雪景的寒凝潔凈。而在通幅的水墨和白粉營造出的冷漠空寂中,兩個騎馬行者身披的暖色大氅和棗色的馬,光彩奪目,給觀者帶來生命的暖意。這也是此圖在用色上匠心獨運之處。此圖的左下坡岸邊以極小的字署“梁楷”。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