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要談的“中國繪畫藝術”,不是大家熟悉的水墨畫,即以毛筆、墨汁在宣紙上作畫,而是指中國人創作的繪畫藝術,與所采用的繪畫材料和技法無關。
自上世紀80年代以后,中國的繪畫藝術開始向“現代化”邁進。1985年由美國基金會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所謂“波普大師”勞森伯格畫展,在全國掀起了一股效仿西方現、當代藝術的“85美術新潮”。之后,不僅受助于美國資金的廣州三年展問世,而且在美國資金關照下的中國“當代藝術”,也在美國的大學校園,甚或意大利威尼斯的雙年展上登場。2002年,上海雙年展的轉型,使所謂的“當代藝術”官方化;2003年以后,北京的“國際雙年展”終于成為“當代藝術”匯聚的殿堂……
然而,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其實與中國自己的藝術發展毫無關系,其完完全全是在發揚光大“美國式藝術”——即反對一切傳統,打破一切法則;藝術本身不需要標準,它的唯一標準就是“能賣多少錢”。于是,傳統所謂的造型、結構、明暗、三大面五調子、質感、量感、空間感、冷暖、色調、氣韻、筆墨、骨法、皴、擦、點、染、經營、構圖、“疏能走馬而密不透風”、生活體驗、主題構思、情感發掘等等,都被拒之于“當代創作”之外。許多畫家(包括許多50后、40后甚至更早年的畫家)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棄千百年來錘煉而成的表現技巧,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傾注于尋求“標新立異”的表現方式上,而其背后的動力就是“金錢”。
由于“急功近利”,于是什么方便、什么聳人聽聞,就將之肯定為“中國當代藝術”。顯然,在“理論”上,最“方便”的途徑,就是把西方所謂當代藝術的觀念拿來唬人,于是達達主義、極簡主義、裝置主義、行為藝術等等紛至沓來。而在“主題”上,不乏丑化本民族的社會形態、詆毀本民族的優秀人格,以及非禮經典名作且丑化本民族未來的嘲弄……凡此種種,我們絲毫看不到一點中國的當代性,更看不到一丁點藝術性;所能看到的僅僅是某某拍賣行標出的成百上千萬元的拍賣價!而中國當代藝術家們就因對這樣的“拍賣價”感到“敬畏”,于是變成了“皇帝新衣”的表演者和欣賞者!而幾乎所有中國的藝術外行們,卻誠實地指認中國的當代繪畫:“一點也不好看!”“哪有什么藝術性!”
如果說:“存在就是合理的。”那么,美國式“當代藝術”之所以能夠征服歐洲、侵襲華夏,一是它倡導無所顧忌的“創新精神”;二是它推行超越民族的“世界文化”。然而,美國式藝術卻存在著一個致命的先天不足,那就是它“反傳統”。自然界沒有“無本之木”,人類社會也不存在“空降的文明”!任何不朽的文化現象,一定是在包容前人所有成就的基礎上,向更廣泛的領域擴張。科技文明是如此,社會文明是如此,歷代藝術文明的進步亦如此!
當代中國的藝術家們,請大膽創新,用才智打造包含優秀傳統在內的“新當代藝術”,書寫屬于我們自己的新當代藝術史。
拋棄傳統的不是真當代藝術
拋棄傳統的不是真當代藝術
拋棄傳統的不是真當代藝術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