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愛華
何水法有兩個自年少時代就一直追逐的夢,一個是在絢爛紛繁的花鳥畫界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一個是將他為之目眩神迷的中華傳統藝術推向世界。數十年過去了,而今的他,早已是當代花鳥畫壇屈指可數的創新旗手,第一個夢已然實現。而第二個夢,也伴隨著他近年來不間斷策劃和主辦的一次次中外藝術交流活動而日漸清晰。在他的努力之下,東西方藝術分別在遙遠的異鄉找到了知音,在原本陌生的彼岸開出了繁盛的花。
聲名東渡
上世紀70年代正是中國書畫藝術繁盛的時代。這里的繁盛不是說從業人員多,而是自民國一路走來的藝壇宿儒當時仍然健在,而他們的書畫以及綜合素養,都是后面數代人所不及的。要在那個時代脫穎而出,非得有著過人的真才實學不可。
何水法1946年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和京杭運河兩岸的繁花密柳陪伴他度過了美好的童年時代,也陶冶了他對美感和藝術的過人敏感。五六歲的時候,何水法的媽媽開始教他描紅,帶領他走上了書法之路。而日復一日的書法練習,也讓這位天生對藝術有著極佳領悟力的少年開始關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畫作。暖瓶、臉盆、火柴盒……當時所有可以見到的畫片都成了他臨摹學習的對象。正是這些童年啟蒙引導他最終走上了專業繪畫之路。
1963年,正在藝校讀中專的何水法在古舊書店偶然翻到30張宋人院畫冊頁,其筆法之精妙、氣韻之生動令何水法恍然大悟。在此之前,盡管何水法早已熟練掌握了學校里教給他的繪畫技法,但他始終覺得自己的畫作里缺少了什么,而這30張宋人冊頁,讓他豁然開朗。于是當即高價買下,朝夕臨習,為之目騁神迷。
在研習繪畫的同時,何水法也沒有中斷自幼年就開始的書法學習。從十三四歲起,他開始臨習瘦金書,其后遍臨真、草、篆、隸,并由沙孟海、沈尹默上溯到伊秉綬、王覺斯、文征明、米芾、蘇東坡及趙佶諸家,再寫顏魯公及晉韻書流,漢魏碑刻《石門頌》、《禮器碑》等以至秦詔版書,得到書法大家沙孟海的首肯。
197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書法展遠赴日本展出,主辦方從全國范圍內遴選了67幅書法作品參展,年僅29歲的何水法的作品赫然在列。而與他一同入選的浙江書畫家,分別是陸維釗、吳茀之、諸樂三、陸抑非—都是來自民國時代的書畫巨匠。作品入選的喜悅與激動還未平定,來自日本方面的肯定又讓年輕的何水法受寵若驚。日本“木旗會”內崛惠子教授代表日本書道界熱情接待了何水法,并對他的作品發出了由衷地贊嘆。兩年后的第二屆中國書法展,何水法再次入選。在大師林立的當時,何水法能夠兩次入展,足見其扎實的書法功力。
與此同時,何水法的花鳥畫也開始聲名鵲起。1976年,西泠印社出版社首次向全國出版發行花鳥畫四條屏,何水法的牡丹作品光榮入選。而另外3幅,分別是吳茀之的茉莉、諸樂三的雞冠花和陸抑非的向日葵—又是一次與前輩大家的對話。接連而來的熠熠生輝的光環令許多同輩畫家心生妒忌,他們背后詆毀何水法的作品是沾了前輩大師的光,何水法則專程跑到四條屏售賣店,假扮買主詢問自己的作品是否同其他人的作品一樣受歡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其實,在此前的一年,藝術大師劉海粟早就給了何水法十二分的肯定。那年春末,這位79歲高齡的藝壇泰斗不僅為何水法的寫生牡丹題贈“精極筆法,豁然心胸,略無凝滯”,而且還動筆臨摹了其中數幅。什么樣的肯定能比大師臨摹更有說服力?
1978年,憑著過人的才情和扎實的書畫基本功,何水法考取了浙江美術學院(今中國美術學院)國畫系花鳥專業的研究生,師從陸抑非先生,翻開了他繪畫生涯中新的一頁。
兩次赴日參展在日本書畫界產生的影響力尚未消退,一向重視傳統文化、對中國書畫藝術有精深研究的日本藝術界就再一次熱情擁抱了何水法。1986年,何水法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走出國門的美術家代表,出訪日本沖繩并參加浙江省中國畫展。在當時舉行的活動中,何水法現場創作的四尺整張《歲寒三友圖》得到日本著名畫家誠間喜弘先生、澳原崇典先生和現場觀眾的高度贊揚。1988年,何水法又跟隨中國文聯代表團出訪日本,亦有繪畫作品參加當時舉行的“今日中國藝術周”活動。同年秋,日本《每日新聞》社記者對何水法進行了獨家采訪,其后日本早稻田大學和田新等教授也曾與何水法進行深入的藝術交流。1991年秋天“何水法的花鳥畫展”也在日本櫪木縣隆重開幕。
一次次的書畫展覽和交流,讓何水法的名字逐漸為日本藝術界所熟悉,這當然令何水法心生欣慰。但更令他高興的是,自己年少時就認定了的將中華傳統文化遠播世界的夢想,正在一步步實現。
載譽西行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同前輩巨擘一并聲名遠播,但何水法并不滿足于此。他先是轉攻寫意花鳥,得恩師陸抑非教導后,又毅然放棄前人風格,將傳統花鳥畫中幾乎必不可少的石頭“搬”掉,以枝葉支撐全景式畫面,融合西畫的構成和用色理念,追尋更為純粹的花鳥畫。歷時近十年的變革奠定了何水法在當代花鳥畫壇不可取代的地位,他筆下熱烈繁復、現代氣息濃郁的如錦繁花,打動了國內花鳥畫界,也贏得了國際藝術界的青睞。
2010年,烏克蘭利沃夫國立藝術學院經過層層篩選,最終將“榮譽博士”的頭銜授予何水法,并為他在利沃夫市國家博物館舉辦個展,以嘉獎他在繪畫語言創新、推動世界藝術發展方面所作出的貢獻。利沃夫國立藝術學院院長評價何水法說:“何水法先生在繪畫創作領域的突出成就,在當代世界文明、藝術、科學和教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于中國和烏克蘭都有極高的威望和無窮的藝術潛力。”
同年,何水法應邀赴西班牙馬德里漢文化中心舉辦“親情中華—何水法花鳥畫展”。在那里,何水法的畫作受到西班牙華僑和當地市民的熱烈歡迎。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參贊董玉忠對展覽給予高度評價:“此展覽對于弘揚中華文化、促進中華文化交流無疑是一次大膽創新和有益嘗試。何水法的寫意花鳥畫將傳統與現代完美銜接,別開生面,富有新意。此次畫展,不僅為旅西華僑帶來藝術享受,也向西班牙社會展示中國傳統書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對增進西班牙民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起到積極的作用。”
兩年后,烏克蘭基輔和波蘭盧布林市政府又發出邀請,在基輔烏克蘭國家藝術科學院和盧布林市政府專用展館為何水法舉辦個人畫展。2013年初,波蘭方面又發出為何水法在盧布林成立藝術中心的邀請。此時,世界藝術圣地意大利也拋來了橄欖枝。
意大利文化部部長馬西莫·布拉伊和意大利國家特別代表瑪利亞·沙萊諾在內的逾50名政府高官出席了意大利何水法藝術中心成立儀式。馬西莫·布拉伊在看完何水法的作品后,對他豎起大拇指。來自歐洲各國的粉絲,也讓這所成立于西西里島古代城堡中的藝術中心分外熱鬧。
眾所周知,中國畫因其熱衷于對筆墨、格調以及哲學內涵的追求,相對輕視形似因而很難為西方觀眾所真正理解,中國畫尤其是當代中國畫在西方世界一直未曾有很高的接受度。然而,何水法扎根于傳統、歷經創新變法的花鳥畫卻一直不乏西方擁躉。他還曾在法國、德國、英國等地舉辦過展覽,每次都觀眾如潮。
何水法說,近些年來中國國力騰飛,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我們都在讓世界了解中國,但是現在世界了解得還是太少。”正因如此,何水法希望用自己的繪畫作為橋梁。藝術沒有國界,何水法相信通過藝術能讓西方觀眾更多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
今年11月,何水法的花鳥畫作飛渡重洋,再次為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擔當了一次“紅娘”。在紐約舉行的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年度晚宴上,何水法的兩幅作品被作為禮物贈予當地為美中關系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企業。畫作中雅靜的荷與盛放的牡丹,寓意世界和平、各國繁榮。在美期間,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與何水法親切會談,中國駐紐約總領事孫國祥還在使館會見了何水法,對他的精湛藝術以及他對加深中美友誼所作的貢獻表示嘉許。
春水東流
從東方到西方,從亞洲到歐洲,直至今天,何水法還在為年少時確立的讓中華傳統藝術走向世界的夢而奮斗。2010年,他歷時5年躬親打造的抱華樓何水法美術館初步落成進入試運營階段,至此,他周游各國時萌生的將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引進中國的愿望終于也有了實現的途徑。
近10年來,無論是學術交流還是藝術采風,何水法每到一個國家都會走遍當地的美術館與博物館,更會悉心留意當地最有特色的藝術形式。每逢遇到精美藝術品,他在贊嘆興奮之余總是心生唏噓—要是國內的年輕藝壇學子也能看到這樣珍貴的藝術品原作就好啦!自此,他每每留心尋找機會將在國外看到的精美藝術品帶到國內進行展覽。
抱華樓何水法美術館初步落成的第二年,他就憑借一己之力,引進了烏克蘭的國粹玻璃藝術與油畫藝術展覽。隨后,他又陸續引進了意大利、法國、波蘭、日本、美國等10余個國家的油畫、雕塑、裝置、版畫、設計等多種形式的藝術品,得到國內藝術界的一致好評。截至2014年6月,何水法已經引進和策劃了7個國際展覽,藝術空間跨越亞、歐、美、澳大利亞4個大洲。何水法的抱華樓何水法美術館,真正承擔起了推動中國藝術走出去、促進西方藝術走進來的文化使命,而他本人也成了一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就在剛剛過去的10月份,何水法又在他的抱華樓里同美國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弗蘭克·維爾切克針對藝術與科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一場跨學科的學術研討,并共同設立了“何水法·維爾切克中美科學與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兩位大師不僅在現場用深入淺出的語言,將藝術與科學這自然的兩極的迷人魅力展現給了觀眾,并且為對此有興趣的觀眾建立了長期交流學習的平臺。
在何水法的努力下,西方優秀藝術正猶如一江春水,汩汩流入我們這個有著5000年文明的東方古國。
“沒有我們古典藝術無與倫比的歷史積淀,我的抱華樓何水法美術館就不會如此受到關注。沒有日益強大的祖國做后盾,外國人也不愿意來了解我們國家的藝術傳統,也不會如此熱衷于與我們進行平等的藝術交流。”何水法如是說。何水法的繪畫作品以及他傾注心血創立的抱華樓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與現代意識,使得西方觀眾能夠站在他們的文化視角產生美的共鳴。恰是這一點,使何水法先生和他的藝術作品成為了溝通中、西文化的藝術橋梁。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借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文藝才能更好發展繁榮起來。
洋為中用、開拓創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這些年,何水法一直是這樣做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4條也是對他畫作的中肯評價。他又身體力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畫作向西方世界展示中華美學精神,并向全國政協提交議案建議加強對海外華僑子女的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在他看來,讓西方世界了解中華美學精神和藝術精神,有助于他們更好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文化,從而從根本上認同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當代精神。
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何水法先生以他最為民族的筆墨將中國花鳥畫呈獻給世界,也以他民族的藝術為載體,將世界的藝術引進到中國。藝術無疆,追夢不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