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4年秋拍大戲中,多家拍賣行不約而同地將目光聚焦在王鐸身上,不但多件佳作拍出千萬元身價,兩場王鐸專場也以極高的成交率博足眼球。在近年來市場日趨回調的大環境下,王鐸作品卻表現穩健。
涌現“王鐸熱”
12月4日,北京匡時“暢懷——中國書法夜場”拍賣中,兩件王鐸精品引得一眾藏家激烈角逐。其中甚得晉人神髓的《草書七絕七首》筆力遒勁,有飛鳥投林、驚蛇入草之勢,其筆鋒縱橫,不拘形似。作為王鐸給友人的贈言,《行書贈敷五文語》達到了書法與內容的統一。在王鐸的筆下,毫無忸怩之態的溫聲細語,而是金聲玉振的大雅之音。此二幅佳作分別以成交價1322.5萬元和1265萬元奪得書法夜場拍賣的“冠、亞軍”。無獨有偶,就在此前一天舉行的北京保利“翰不虛動——中國古代書法專場”拍賣中,一幅王鐸歸于道山前一年所作的《致戴明說札》從270萬元起拍,經過多輪競爭,最終以1620萬元落槌,成交價達到1863萬元。
王鐸的“熱鬧”遠不止這些。除了多家推出王鐸拍品外,還有專場奉出。中國嘉德和北京榮寶先后在秋拍中首次推出王鐸專場,均取得了既叫好又叫座的佳績。中國嘉德秋拍重頭戲——“中國書畫珍品之夜”中“王鐸的筆底毫端”專場表現搶眼,20件王鐸佳作輪番上場,成交率高達95%,總成交額8214萬元,多件拍品以估價近10倍的價格成交。其中,王鐸的行書臨《汝帖·顏真卿與李太保帖》以2127.5萬元成交,成為本場的“狀元”。
北京榮寶則推出了王鐸詩文稿墨跡專場拍賣。據了解,這批以行書為主的詩文稿作品沉雄而不乏靈動,詩中多有涉及明朝末年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清兵入關等事件,可謂是直擊明末清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這批王鐸墨跡被拆分為19個標的上拍,最終成交了17件,總成交額為1210萬元,成交率達90%。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對中國商報記者坦言:“此次王鐸專場取得這樣的好成績,非常令人滿意。其實,對于喜歡王鐸的藏家來說,現在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許再過5年、10年,市場上很難再買到這么多高水平的王鐸作品了”。
行情趨穩健
截至記者截稿前,據不完全統計,今秋拍場出現的王鐸作品有69件,相較于今年春拍的20多件、去年秋拍的30余件,拍品數量增幅均超過50%。而此次秋拍共成交51件,其中千萬元以上5件,100萬元至1000萬元之間25件,可見王鐸精品的市場地位。
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和藝術品市場調整形勢下,能取得這樣的成績,著實體現了王鐸作品日益穩健的市場行情。這也印證了“在行情回落的大環境下,以王鐸為代表的書法板塊特立獨行,呈現出與大盤相逆的上升態勢。其實,精品的書法作品價值一定是很高的,比如說,今年秋拍的另一件佳作乾隆御筆《白塔山記》就以1.16億元成交。”劉尚勇說道。
“在藝術市場上,王鐸并不是今年突然熱起來的,而是有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至少2005年就已經開始了預熱。這個過程是對王鐸及其書法藝術價值的再認識過程。此次各大拍賣公司不約而同聚焦王鐸,正是對王鐸藝術價值一致認同的必然結果。”藝術鑒賞家胡西林這樣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在早年間,由于古代書法被市場低估,王鐸的作品雖時有亮相拍場,其表現卻并不太突出。“2007年,由西泠拍賣拍出的王鐸《草書詩卷》,作為一件殊為難得的王鐸杰作,不但拍得1600多萬元的高價,更引起了整個藝術市場的極大關注,創造了從藝術價值的角度重新審視王鐸后的第一個王鐸作品過千萬元的價格記錄”。
據了解,伴隨著古代書法的行情高漲,王鐸以其鮮明個性,是最早被市場確認價值的書法家之一,其價格行情也隨之水漲船高。王鐸作品的價格峰值出現在宏觀經濟形勢最好的2010年、2011年。北京匡時2010年秋拍中,4件王鐸作品的總成交額已達億元,其中,《雒州香山作》以4536萬元成交,創下王鐸個人作品拍賣的世界記錄。此作品為日本最早研究王鐸的專家、日本“明清調”書派的創始人村上三島先生所藏,也是王鐸把“漲墨法”運用得爐火純青的登峰造極之作。在北京翰海2011年春拍中,王鐸的作品《行草書條屏》也拍出了4140萬元的高價。有分析人士稱:“這一時期的王鐸市場行情良好,主要歸功于中國書畫市場繁榮發展的良好氛圍、拍賣行對王鐸書畫市場的開拓及買家對其作品的關注”。
2011年后的王鐸作品雖罕有能再破峰值的高價出現,但其一般作品的價格則呈現穩中有升的態勢,目前王鐸的作品在拍賣中達到千萬元以上的已達28件。
靠價值說話
今年拍場上令人目不暇接的王鐸,難免讓人產生這樣的疑問——王鐸的作品為何能在今年出盡風頭?對此,胡西林表示:“我不認為王鐸是場‘炒作’。在藝術市場上只有活人壓死人、今人壓古人,而沒有古人起身來作炒作的,所以藝術市場上炒作的和被炒作的都是今人和當代藝術。古人作品靠價值說話,價值是藝術品價格的決定因素。這幾年對王鐸及其藝術的研究比以前充分了,對王鐸作品價值的再認識、再判斷也比以往深入,這是一個好現象。”在他看來,王鐸能被諸多拍賣公司不約而同聚焦,引起市場極大的關注,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卓越的藝術成就。王鐸取法“二王”,得其精髓,不但有所傳承,更有所發展,是一位拉長了書法史長度的藝術家。其二,有足夠的作品傳世。此外,命運多舛,生前身后評價懸殊。“沒有必要過度渲染王鐸作品在藝術市場上的價格表現,因為上上下下的只是價格,價值是掉不下來的。我們不應該老是揪著藝術家的市場價格不放,而應該將更多的精力放到對其藝術價值的探索中去”。
王鐸作為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不但在行書、草書方面頗有造詣,堪稱“漲墨法”的集大成者,而且在繪畫方面精通山水和梅蘭竹石。古往今來在肯定王鐸藝術價值的同時,他的“貳臣”身份也往往被人所詬病。書畫收藏家朱紹良認為:“收藏本身是要講究格調的,我自己的原則是一不收佞臣之作,二不收貳臣之作。中國人講究書品如人品,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王鐸的作品都是不被人稱道的”。“特別是自乾隆皇帝時修訂四庫全書,王鐸被列于‘貳臣’之列后,因為他人品方面的瑕疵,其藝術成就也因此被遮蔽了,在王鐸的作品上罕見乾隆晚期至晚清的鑒賞印便是明證。”胡西林解釋道。
不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是極其推崇的,還因此衍生成一大派別——“明清調”。從一定程度上講,在上世紀80年代國內開始再度重視王鐸的藝術價值,也是在日本的影響下興起的,所以近些年來國內對王鐸有一個價值再判斷的過程,對王鐸的研究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講都有所提升,這也勢必帶動了王鐸的市場。
中國嘉德拍賣公司中國書畫部總經理郭彤曾向媒體表示:“王鐸的筆底毫端專場取得了95%的高成交率,反映了當前的市場熱點和發展趨勢”。另有資深市場人士則表示,我們可以從王鐸個案窺探當下收藏市場的發展。收藏古代書畫,對藏家財力、鑒賞力、眼力的要求都是比較高的。近年來,一些頗具文化內涵的藝術品日益受到重視,反映了藏家群體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是市場日益理性、成熟的體現。“收藏一定是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而不是僅著眼于投資、投機,這樣你才能快樂起來。”這位市場人士強調道。
秋拍涌現王鐸熱:行情趨穩健
秋拍涌現王鐸熱:行情趨穩健
秋拍涌現王鐸熱:行情趨穩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