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修平《救贖》196×196cm
一、
同科學一樣,創新和創造,永遠是藝術的生命所在,中國畫藝術不能永遠呈現出農耕時代的面貌。否則,就會走入上世紀80年代李小山所說的“窮途末路”。“水墨”一詞相較于“國畫”,正在以更為開放和靈活的姿態,不斷地探索著繪畫藝術的新道路和新天地,一度產生包括“抽象水墨”“實驗水墨”“都市水墨”在內的眾多稱謂。雖然對此很多人不以為然,但他們無疑代表了中國畫家中一支探索前進的力量。
在很多人看來,秦修平作為中國當代水墨界的中堅力量,在嫻熟地運用筆墨之余竭力探求傳統經典與當下現實的關聯與融會,他手中的毛筆如同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地剖析著時代的每一寸神經。
2014年末保利秋拍,秦修平《救贖》拍出126萬多的高價,遠遠超出45萬到65萬的估價,被人視為拍賣會上沖出來的一匹黑馬!其實這并不意外,而正是當代水墨藝術和市場覺醒的體現。很多人感到意外的原因,是出于對畫家的身份或者說身價進行的估判,并不是基于對其繪畫作品的真實性和藝術性價值的考量。
二、
秦修平的作品《救贖》,延續了藝術家以往筆下頗具特色的“胖子”形象,采用西方浪漫主義油畫經典圖示,表現了藝術家的深沉思考。李抗評述說:秦修平將那些看似高大,強壯有力的胖子作為水墨創作的主題,藝術家似乎也在用藝術的創作方式來審視自己,審視我們這個時代——我們真的那么強大么?《救贖》這件作品讓人想起了經典繪畫作品《梅杜莎之筏》的畫面隱喻,一群虛胖的人帶著群體性的迷惘,漂浮于無邊的水面。畫家對于當下社會的反思,體現了其對于人文關懷的一貫創作主線。此件作品也是藝術家目前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市場上水墨作品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
秦修平是用執著與才情雕琢筆墨,描繪了一個現實世界的黑白空間,涌動纏繞的筆墨凝聚了時空,其中赤身坦露的人物,被置于黑白兩色中直面肉體和靈魂;畫家用生動而夸張的個性化筆墨語言,真實地剝離人世的浮華與虛無,不僅形成了個人鮮明的藝術風貌,更重要的是,他營造了能夠引人深思的藝術境界。
走向新的世紀,收藏家也在不斷實現著新老交替,一批年輕的70后、80后收藏家,面對同齡的70后、80后畫家,能夠進行更順暢的交流溝通,對于當代水墨也能夠更快地接受和認可其價值。而秦修平作為年輕一代新水墨藝術的領軍人物,具有鮮明的水墨面貌,濃厚的水墨氣息,以及饒有深意的水墨形象,必然會首當其沖成為新時期藝術收藏的焦點。
三、
古代的書畫作品在市場上已經非常罕見,就是近現代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等名家的作品,也是量少價生,難得一見。市場流通量的減少,造成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后果是,收藏家群體的放棄與退場,另選具有收藏希望的畫家,數量和質量上都具有希望的畫家作品,才是藏家可以追逐的目標。
現代日益發達的造假作偽技術,幾可亂真,防不勝防,是歷史上不曾有過的挑戰,而當下收藏群體鑒定藝術真偽的技術水平,并沒有獲得相應提高。這樣一來,收藏古代藝術品和近現代名家藝術品,就要直接面對的作品真偽的巨大風險。
不妨回顧一下那些拍出天價的古代和近現代藝術品,幾乎每次都伴隨著對其真偽的質疑和爭辯。2002年嘉德公司春季拍賣會上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拍出了2530萬元的高價,中貿圣佳2002年秋季拍賣會上米芾的《研山銘》以2999萬元的高價成交,這兩件“天價”作品所引發的真偽爭議至今未休;2003年又有一幅被描述為晉代書法名家索靖《出師頌》出現在嘉德國際春季拍賣會上,被故宮斥以2200萬巨資購得,再次因真偽問題引起業界嘩然;近些年來米芾的《研山銘》、黃庭堅的《砥柱銘》以及蘇軾的《功甫帖》,雖然都在拍賣會上拍出天價,同樣每次都是引起軒然大波!近現代名家作品,由于畫家離世也同樣會有贗品層出不窮,肆無忌憚!
在這種情勢下,藏家將目光引向當下在世的優秀畫家,特別是年富力強、創作力旺盛的年輕畫家,不僅有效規避了偽作贗品的風險,而且具有更大升值空間和潛力。于是類如秦修平這批優秀的年輕畫家,開始受到藏家的青睞!一方面,他們創作出一定數量的藝術作品投入社會,充實市場,也是在用藝術勞動創造和生長著藝術價值,在良性的市場流通中,藝術作品也具有培育收藏群體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修平等優秀畫家的藝術,能夠代表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是千百年后的人們再回顧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依據。
因此,畫家秦修平的作品《救贖》,救贖的也許不僅僅是新水墨藝術及市場,還能引起我們對于救贖藝術本身的系列思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