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帝御筆手卷《白塔山記》
乾隆游記拍價過億元
相比春拍時的平淡行情,今年秋拍中的古代書畫則明顯逆市上揚。12月2日晚,乾隆帝御筆手卷《白塔山記》以1.01億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為1.1615億元,成為全年內地拍賣市場上唯一過億的作品,并由國內買家競得,堪稱“最貴游記”。
讀小學時,每次春、秋游逛完公園后,每個人都寫過篇幅長短不一的游記,如今它們大都隨風飄逝了,而12月2日晚,乾隆帝御筆手卷《白塔山記》以1.01億元落槌,加傭金成交價為1.1615億元,成為全年內地拍賣市場上唯一過億的作品,并由國內買家競得,堪稱“最貴游記”。在藝術品市場仍處于深度調整中,《白塔山記》能夠引起古代書畫逆市反彈?業內人士分析稱,古代書畫收藏門檻高,資本泡沫相對較少:“每逢行情起落,被‘震走’的往往都是投資客,真正的收藏時需要沉淀的,只要把握住‘珍’、‘稀’二字,古代書畫依舊是最堅挺的藝術板塊。”
通俗地說,《白塔山記》就是一篇“公園游記”,總共分《白塔山總記》及《塔山東面記》、《塔山西面記》、《塔山南面記》、《塔山北面記》五卷,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為記錄登上北海白塔山后所觀四個方面的景色,做成此文,對北京及北海白塔山歷史有著詳細記錄。此次上拍的《白塔山記》是除《塔山東面記》外的另四卷,該作品原存于永安寺,后散失于各地。
經過了前幾年的瘋狂,今年春拍中,古代書畫板塊的關鍵詞就是“流拍”。嘉德“大觀之夜”古代書畫專場成交率為61.11%,其中估價4000萬元左右的元代大家趙孟頫《致宗元總管札》慘遭流拍,而保利古代書畫夜場的明星拍品陳洪綬《花鳥冊頁》(十開)叫價到4900萬元便無人應價了,也落得流拍的命運。
為何這些流傳有序、學術價值高的明星拍品頻頻遭遇流拍?多位拍賣業內人士都表示,這恰恰體現了市場的殘酷,并認為在行情不震之時,拍場的人氣跟實際出價的情況不成正比例。行家張先生認為,有的買家受到“功甫帖”爭議的影響,對古代書畫的真偽更加不確信,出價便更為謹慎。
然而,今年秋拍中的古代書畫則明顯逆市上揚。北京保利的古代書畫夜場(含《白塔山記》)成交總額達到2.43億元,總成交率為77%。在成交的23件作品中,有近半數的作品都是高于估價成交。除了《白塔山記》的高價成交,王翚的《太行山色》也以3220萬元成交,吳偉的《松風高士圖》亦以1667.5萬元高價成交。中國嘉德古代書畫部分,“王鐸的筆底毫端”是中國拍賣史上首個王鐸書畫專場,20件作品流傳有序,最終成交率95%,總成交額8214萬元。八幅“今礎”上款的扇面,受到藏家熱烈追捧,均以估價8至9倍的價格成交。
業內觀點:帝王書畫或成熱點板塊
張先生認為,從此次秋拍表現來看,明清書法和帝王御筆將成為古代書畫板塊的熱門。除《白塔山記》外,乾隆的《臨<三希帖>》以380萬元起拍,最終以800萬元落槌,遠高于此前450萬至650萬元的估價。匡時拍賣中,康熙皇帝的御筆《行書“賦政于外”》以600萬元起拍,以1080萬元落槌,加傭金的成交價為1242萬元,這件康熙御筆作品曾在2011年嘉德春拍中以805萬元成交。
而在明清書法方面,王鐸儼然成為炙手可熱的大明星。嘉德、保利、匡時等一線拍賣行相繼推出其多幅精品。中國書法史上有“先王后王”之說。“先王”即王羲之,“后王”即王鐸。王鐸(1592~1652年)是明末清初的大書法家, 與董其昌齊名,而其取法更加高古,其行草書,恣肆狂野,揮灑自如。事實上,明清書法的走紅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術思潮的導向和文化價值的回歸。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