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中國國際裝置藝術展展覽現場
第二屆中國國際裝置藝術學術論壇(上海)暨2014年中國國際裝置藝術展近日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行,此次論壇旨在推動當代藝術形態的多元發展,發掘有潛力的青年裝置藝術資源,完善中國當代藝術格局。
如今,裝置藝術正在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作為一種空間藝術,它不拘泥于材料和藝術語言的選擇,只在乎藝術理念的表達,其發展速度讓人側目。從上世紀80年代到今天,不到三十年,它已經從美術館的現實殿堂“出走”到公共空間,成為美學消費品。
裝置藝術挑戰大眾審美
“馬奈拋棄了明暗技法,塞尚拋棄了線形透視,立體派拋棄了歐式幾何空間,早期抽象派拋棄了具象。這些拋棄被記錄在一系列藝術杰作中,構成現代性的案例,并受到‘最后’一次拋棄的重新審判,這就是杜尚對繪畫本體的拋棄……”毫無疑問,裝置藝術在今天的火熱得益于現代藝術鼻祖杜尚的名作“泉”:一件商店里可以買到的普通的搪瓷小便池,被他引入藝術殿堂,成為藝術史上的經典。它的原作雖然已經遺失,但這座小便池的“復制品”分別藏于舊金山現代美術館、費城美術館、蓬皮杜藝術中心以及英國泰特現代美術館,在全世界幾個最知名的博物館機構當中接受公眾的參觀,對公眾“什么是藝術品”的審美習慣提出顛覆性挑戰。
藝術圈廣為流傳的一個例子是,“如果,你在展覽中看到一堆垃圾,你會告訴你的同伴:我在展覽中看到一堆垃圾。——如此而已嗎?可能連你自己也不滿意這樣的回答。所以,更加可能的是,你這樣告訴你的同伴:一堆垃圾居然也可以在展覽中展出!它是一件藝術品嗎?多么奇妙的事!”裝置藝術的出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形式,構成了現代藝術上的革命。
對比繪畫的平面特質,裝置藝術不僅進入了三維世界,更成為了超越三維實體的存在。
裝置藝術的市場價值
在“2014年中國國際裝置藝術展”展覽期間,第十屆上海雙年展也于2014年11月23日至2015年3月31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其主題為“社會工廠”。展覽中,由60個電話機組成的《1999聲音裝置》不由讓人想起1989年中國現代藝術大展上名噪一時的肖魯的《對話》:兩個并列的、相距不到一米的玻璃電話亭里,各有一男一女打電話的背影,但是,電話亭之間的紅色電話機上,話筒從桌上垂下來,孤零零地懸掛著。遺憾的是,作者在展覽開幕兩小時后對著電話亭開了兩槍,造成展覽被迫休展。據肖魯女士回憶,她是對準電話亭里那面鏡子所反映的自己開槍,類似于自殺,是在用開槍這個行為完成“對話”這件作品。
盡管展覽停辦,這件作品仍然成為藏家追逐的目標。在拍賣場上兩度上拍:2006年11月中國嘉德國際拍賣公司舉辦了首個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立專場,肖魯的《對話》作為裝置藝術作品以150萬元起拍,最終以231萬元人民幣成交,成為首件超過百萬成交價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作品。2010年12月,上海泓盛拍賣公司在其秋季大拍中,又將《對話》作為攝影或錄像作品拍賣,估價36-46萬元,結果以40.25萬元成交。
“他們(裝置藝術家)沒有在傳統藝術的溫床上生存,而是大膽創新,表現出一種犧牲精神和探索精神,同時,裝置藝術的材料來自生活,其中浸透著人民的情感。”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在2014年中國國際裝置藝術展開幕的講話中,對裝置藝術家們表示了肯定和敬佩。
裝置藝術的收藏潛力
“對比國外近百年的發展史,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可以說是從1985年來京展出的‘勞申伯格作品國際巡回展’開始的。但這是劣勢也是優勢。”北京外國語大學文化創意與金融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藺道軍介紹,“劣勢在于,裝置藝術在國外已經成為主流的觀念性藝術之一,而在中國,大家的關注點還停留在傳統的繪畫上,裝置藝術的市場價值還沒被認可。但想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時中國當代藝術的收藏狀況,也許這正是購入裝置藝術的好時機。”
藺道軍介紹,當時一些國外藏家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購入完全沒有市場化的當代藝術作品,等到國內當代藝術市場活躍之后再以翻番的價格轉手賣出。如今的裝置藝術也是如此。“首先,國外的收藏系統已經將裝置藝術納入其中。威尼斯、圣保羅、卡塞爾等國際大展中,占據重要位置的是裝置、攝影等當代藝術而非架上繪畫。其次,國外關于裝置藝術的展覽也相當頻繁。據報道,美國圣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再者,國外的拍賣市場也相對成熟。就在2006年紐約蘇富比春拍上,絕大多數的裝置藝術都拍得非常成功。張洹的《和平》估價15—20萬美元,最后拍出40.8萬美元。徐冰的《會飛的鳥》拍出337萬元,艾未未的《中國地圖》以188.6萬元成交。”
藺道軍直言,國內市場的不成熟造成國內的很多裝置藝術家直接和國外畫廊、博物館、基金會等合作,出現墻內開花墻外香局面。“但是,一旦海外收藏家收藏裝置作品形成成熟的市場,顯現升值效應,國內的收藏家就會跟進。但到那時,這些作品會比現在升值很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