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作人(1885 ~ 1967)、劉大白(1880 ~ 1932)、周越然(1885 ~ 1962)、易培基(1880 ~ 1937)、徐乃昌(1869 ~ 1943)、傅增湘(1872 ~ 1950)、葉恭綽(1889 ~ 1968)、張元濟(1867 ~ 1959)、朱希祖(1879 ~ 1944)、陳乃干(1896 ~ 1971)、高吹萬(1878 ~ 1958)等三百二十余通
杭州抱經堂上款名人書札集冊
1930、1940 年代作
信箋 線裝本四大冊
說明:
抱經堂書店主人朱遂翔(1894 ~ 1967)上款。
杭州抱經堂書局在上世紀30 年代是我國最大的舊書店,在舊書業中有發行編目最多、出版古籍最多和搜羅珍貴古籍最多等三個之最, 在當時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與之往還者皆當時名流,如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版本目錄學家傅增湘、書畫家葉恭綽、藏書家徐乃昌、著名詩人劉大白等。嗣后,該書店主人朱遂翔將這些名流寫給他的信集結成冊,歷經數次磨難后,最終只有四大冊傳世。其中有新文學運動的杰出代表、散文家、北大教授、魯迅二弟周作人寫給朱氏的信札三十九通。周氏與朱氏系紹興老鄉,在該店購書較多,關于該書店的記錄散見于《知堂回想錄》和《周作人日記》。這批周氏信札作于30 年代初,正值其創作旺盛期,內容多關乎買書,且所買的書籍多運用于其著作之中,如《帝京景物略》、《西青散記》皆可見于周氏散文集《苦雨齋序跋文》。同時,周氏典型的文風、對紙張的考究以及對書籍版本、裝幀的嚴格要求,乃至其經濟狀況,在這批信件中都得到了良好體現。
朱遂翔(1900 ~ 1967),字慎初,號抱經堂主人,與周作人弟兄同為浙江紹興人,且與魯迅相友善。為現代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出版家、書商。抱經堂書店在民國年間的杭州、上海開設,為當時南方舊書業中經營規模最大,聲譽最卓著者。當時人將他與《販書偶記》的作者孫殿起合視為舊書業南北領袖,稱“南朱北孫”。朱遂翔精研版本,被著名藏書家王綬珊賞識,委以全權代辦收書業務。朱遂翔又鑒于古書無定價、無準則,匯編刊印了《抱經堂書目》等共計三十余種,書目中有目有價,一書一價,一改古書業過去作風,以誠取信顧客。有實力的舊書店也紛紛群起效尤。因而,朱遂翔的抱經堂書店不僅在資金方面稱雄全國,在舊書行業中的影響也極為深遠。

胡適(1891~1962)、蔡元培(1867~1940)、馬相伯(1840~1939)、馬敘倫(1884~1970)、吳稚暉(1865~1953)、羅家倫(1897~1969)、章士釗(1881~1973)、馬君武(1881~1940)、吳蘊初(1891~1953)、沈恩孚(1864~1949)、趙承嘏(1885~1966)、吳承洛(1892~1955)、竇維廉(William H. Adolph,1890~1958)等 致曹梁夏信札一批
信札三十四通五十六頁(分開目標)
1908至1945 年間作
說明: 曹梁廈上款。曹梁廈(1886~1957),江蘇宜興人,著名學者、教育家、化學家,民進創始人之一。歷任民進第一屆理事會理事,曾任上海大同大學校長、中國科學社上海社友會理事長、中華化學工業會會長,發起創刊《化學世界》并任主編。
本目標所及之人、之事,皆重于民國教育界。譬如胡適致曹梁廈的兩通,不僅提到了丁文江、蔣夢麟等人,且談及清華大學學生留美之事。接受美國全數庚款后籌辦清華大學,這是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的事情。此信又作于“科玄論戰”期間,是中國教育界的重要時間點,而這次論戰的爆發正始于丁文江在胡適等人創辦的《努力月刊》上發表專文。

徐志摩(1897~1931) 《結婚日記》原稿一冊
線裝本
1926年3月至9月間作 19.5×13cm×9(日記) 14×12.5cm (請柬)
說明:
此為徐志摩所寫,與陸小曼結婚當年的日記原稿。
該稿從未露面發表,是市場中已知最為重要的新文學手稿之一。
徐、陸于1926年10月3日結婚,此日記寫于該年3月至9月間,當處在兩人的熱戀期。日記除了記錄與陸小曼的浪漫絮語,也提及梁啟超被西醫誤診、胡適的造訪、梁漱溟的隱居、回憶泰戈爾來華訪問等等重要文化事件。并提及了《自剖》、《再剖》等名篇的誕生過程。
附徐志摩、陸小曼婚禮喜柬印刷原件一封。印有:“喜柬。我們定于十月三日下午三時在北海公園董事會結婚。敬請光臨觀禮。徐志摩、陸小曼謹訂。”又附《愛眉小札》初版一冊,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影印真跡手寫本(限定印一百部)。

張學良(1901~2001) 致于鳳至及子女家書一批(包括致于鳳至的最后一通信)
信箋六通十四頁(帶實寄封一只) 照片二十五張(部分有張學良題字)
1955至1987年間作
28×21.5cm×10 23×17cm×3 21.5×17.5cm
說明: 本目標為張學良與居住在美國的原配妻子于鳳至及子女的一批通信。包括一通作于1987年的珍貴信件,是年張學良在臺灣解禁,于鳳至致信希望他來美國見面,此即為回信,也是他們二人往來的最后一封信件。自20世紀40年代,于鳳至赴美治病,到1964年兩人離婚,再到于鳳至1990年去世,兩人再未謀面。
于鳳至(1897~1990),字翔舟,富商于文斗之女,張學良的原配妻子,祖籍山東海陽,生于吉林。1913年畢業于奉天女子師范學校。1916年與張學良完婚。1928年,率領張作霖眾妾等秘不發喪,幫助張學良繼承大權。次年,與張學良議定處決楊宇霆、常蔭槐。1930年,組織“水災協賑會”。1937年,與西安事變后的張學良一起被幽禁。1940年因乳腺癌前往美國就醫,病愈后,經營股市,獲得巨大成功。1964年,與張學良離婚。之后終老美國。

蔣介石(1887~1975) 關于1958年8月23日“金門炮戰”的親筆文稿
文稿三頁(附資料一批)
1958年作 30.5×21cm×3(其他尺寸不一)
蔣介石(1887~1975) 親筆修改與美國總統肯尼迪(肯尼迪)談話的原稿
修改稿四頁 (附數據一批)
1962年作 38.5×27.5cm×2 27×11.5cm×2
蔣介石(1887~1975) 關于《配合反攻準備加強國際宣傳計劃》的親筆文稿
文稿四頁(附資料一批) 1963年作 27×11.5cm×4

高劍父(1879 ~ 1951) 致容漱石信札二十五通
信札、明信片(附高劍父題字的生活照、畫展照片一批)
1931 1948 年作
說明:本目標為高劍父致容漱石信札二十四通,致杜其章一通,是目前市場出現的最大一批高氏手稿,為極其重要的嶺南畫派文獻資料。
信件內容為高劍父30 年代游歷東南亞、在國內和國外舉辦展覽等事,幾乎每到一地皆致信生活于廣州、香港地區的容漱石,陳述見聞并隨信附上照片以及國外對高氏的報道等, 由容氏在國內媒體上發表,以擴大嶺南畫派之聲勢。這一過程對我們了解嶺南畫派的發展歷程頗有益處。高氏曾在信中提到“蓋彼輩謾罵,欲消減、打倒我派,在《省報》十年來都如此”,點出當時傳統派與高劍父領導的折衷派間就國畫的發展問題存在巨大分歧,其中最典型的事件即是1926 年爆發的“方(人定)黃(般若)之爭”。高氏部分信札使用的是“廣州市立藝術學校”箋紙,為40 年代末期高氏在該校任校長時所作。
高氏信中也提到一些軼事,如前往杭州參加西湖藝術博覽會并登臨莫干山;攀登喜馬拉雅山時曾與正在當地養病的印度詩人泰戈爾合影;在印度又被譽為“美神”等等。
容漱石(現代),廣東中山人,嶺南畫派畫家,擅長花鳥、人物、山水,尤善畫荔枝。畢業于廣東省立工業??茖W校,后入美術館從高奇峯習畫。作品曾參加英、美、法、德、日等地藝術展覽會。著有《漱石畫集》、《荔枝香集》。

鄭振鐸(1898 ~ 1958) 致女兒鄭小箴、女婿薩空了最后的家書十五通
信箋十通(帶四封)、明信片五張、編輯稿二十八頁(附原書三冊)
1954 至1958 年作(家書) 1947 至1949 年作(編輯稿)
出版:《新文學史料》,1998 年第4 期,P4-14,人民文學出版總社,1998 年。
著錄:《鄭振鐸日記全編》,P572-575,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年。
說明: 這是鄭振鐸在生命最后幾年間寫給女兒鄭小箴、女婿薩空了的信,最后一封距鄭振鐸飛機失事僅有四天之隔,并且提到了他日后失事的行程,可謂致子女最后的家書。附《中國歷史參考圖譜》早期版本,以及有關編輯稿二十八頁。
這些信件不僅透露出鄭振鐸對子女的關愛,反應出他與子女關系的無比融洽。同時,他也在每封信中詳述他去各地訪問的所見所聞,對了解他晚年的生活工作有很大的意義。鄭振鐸晚年歷任國家文物局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事務繁忙,在此批信件中可見一斑。在這幾年間,他分別前往印度、緬甸、捷克、蘇聯等地訪問,也曾赴國內青島、南京等地考察或休假。難得的是,在如此奔波的生活中,他仍在堅持給子女寫信,展現了他作為父親和學者的真實形象。
鄭小箴(1927 ~ ),鄭振鐸之女,著名攝影記者。1949 年隨父鄭振鐸從香港到北京,就讀于燕京大學。1950 年到新聞出版總署攝影局中央組(今新華通訊社) 擔任攝影記者,是新中國第一批僅有的幾名女記者之一,用徠卡相機為中央首長、祖國的建設和發展拍攝了大量照片,曾在全國攝影藝術展覽和全國新聞攝影展覽中展出作品,并榮獲1963 年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展覽榮譽獎。
薩空了(1907 ~ 1988),原名薩音泰,筆名了了、艾秋飆,四川人,新聞記者、主編、新聞學家。20 世紀20 年代開始從事新聞事業,擔任過《北京晚報》、《世界日報》畫刊、《世界畫報》、《大公報》藝術半月刊、《立報》、《新疆日報》、《光明報》、《華商報》編輯、主編、社長或經歷等職務,并任教于國立北平藝術學院、中國大學、北京新聞??茖W校等。建國后,歷任新聞總署副署長、新聞攝影局局長、出版總署副署長、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副秘書張、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梁啟超(1873~1929) 臨圣教序長卷
紙本 手卷 引首:73×27.5cm 87.5×27.5cm
畫心:283×27cm 題跋:74×27.5cm
出版:《一代名樓》,P15-16,中國文藝出版社。
說明:唐云題簽,賴少其、唐云題引首,謝志峰題跋。

章士釗(1881~1973) 文稿及上款專題:
章士釗致毛澤東、劉少奇信札底稿(左圖)
信札三通六頁 33.5×30.5cm×4 30.5×20.5cm 28×19.5cm
著錄:《章士釗全集》(第八卷),P418-419,文匯出版社,2002年。
說明:由章士釗家屬友情提供。
章士釗為胡適書詩卷(下圖)
紙本 手卷 46.5×32.5cm×6
說明:胡適上款。由章士釗家屬友情提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