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仇英 《十八羅漢渡海圖》
此幀《十八羅漢渡海圖》扇面為明仇英所繪,近代海派名畫家程璋先生舊藏,后為上海博物館保管,文革后歸還家屬。名作名藏,流傳有序。程璋(1868-1936)字德璋,號瑤笙,安徽休寧人。移居江蘇泰興,后寓居上海。初入典當為學徒,后從湯世澍學畫。早年宗沒骨法,工筆花卉,中年后改變技法,參用西畫明暗透視之術,尤善寫生,形象逼真,色彩濃麗,構圖別致,自創新貌。曾執教于清華大學、蘇州草橋中學及上海中國公學。程璋先生生前不只是書畫家,也是收藏家、鑒賞家,所藏尤以明清扇面為多,此《十八羅漢圖》即其中之尤為精絕者。
扇面為灑金箋紙,以水墨繪制,海面波濤洶涌,海族翻騰,空中云霧繚繞,龍王顯真身襄助,宏偉壯闊,氣勢磅礴,眾羅漢皆古貌蒼顏,廣袖飄舞,手持法器,或立、或坐、或騎,瀟灑自若。以香爐、手杖、布袋、蓮花、芭蕉扇、太湖石等襯托其間,生動形象地展示出羅漢鮮明的氣質神韻,修行的虔誠和渡海的神通。每個羅漢僅有數厘米的范圍,但卻特征明顯,刻畫細致入微。此幅扇面雖小,盈尺之間,不僅繪十八羅漢,每個羅漢都配四行畫贊,取自蘇東坡《自海南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小楷精道,實屬罕見。
仇英(1505—1552),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后移居蘇州。仇英以畫為業,雖出身微寒,但天姿聰穎,少時學畫于周臣,並受文徵明、唐寅等人影響。此外,仇英與當時的收藏家如周鳳來、陳官、項元汴等均有往來,又因擅長臨摹,深得收藏家們的青睞,有機會研習臨摹江南藏家收藏的宋元畫作,眼界大開,技藝更加精湛,孕育出自己獨特的風貌。他于人物、山水、花卉等題材,無不匠心獨運;他的畫風不僅工謹精微,又具有文人細膩雅致的氣韻,在周臣過世之后,獨步江南二十年。后世將其與沈周、文征明、唐寅并稱為“明四家”。其品質亦不輸于館藏,此番現身拍場,未知花落誰家。
羅漢又稱阿羅漢,是釋迦牟尼佛的得道弟子,能斷除一切煩惱,達到涅槃境界,不再受生死輪回之苦,修行圓滿又具有引導眾生向善解脫的德行,堪受人天供養的圣者。原為十六羅漢,最早見于公元二世紀時師子國(今斯里蘭卡)慶友尊者作的《法住記》,當中記載了十六阿羅漢的名字。至于“十八羅漢”之說則始于中國漢地,《法注記》經由玄奘法師漢譯后,十六羅漢便普遍受到我國佛教徒的尊敬。到五代時,繪圖雕刻日益普遍起來,后來畫家畫成了十八羅漢。至于文字記載最早提及十八羅畫像的即為《東坡文集》。據其中描述, 蘇軾曾得一幅前蜀張玄所繪“十八羅漢圖”,因而題了十八首贊《十八大阿羅漢頌》,但沒有列出十八羅漢的名字。第二次描述見于《東坡文集》續集十,蘇軾于清遠峽寶林寺見貫休畫的“十八阿羅漢圖”,再作詩題贊《自海南過清遠峽寶林寺敬贊禪月所畫十八大阿羅漢》且標出了羅漢名字。這也是此扇面羅漢上方題識的出處,蘇軾所記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羅漢,分別是慶友尊者(《法住記》作者)和賓頭盧尊者(十六羅漢之一——賓度羅跋羅惰阇的重復)。由“十六羅漢”演變為“十八羅漢”的原因很多,另有考證認為,清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和章嘉呼圖克圖活佛認為:十八羅漢的最后兩位應該是降龍羅漢(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彌勒尊者),由于是欽定,從此十八羅漢便被規定了下來。但仇英所繪應以東坡所題為準。羅漢雖為佛教典故,但傳入中國后不僅十六羅漢變為十八羅漢,且形象多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神仙相近,渡海則為中國神仙故事中的傳統題材,古時中國人出于對海的敬畏,認為渡海方能顯其神通。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