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抱石 攜琴訪友 設色紙本 立軸 105×65.5cm
出版:《傅抱石全集· 第一集》,第103頁,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年3月。
著錄:一、《傅抱石年譜》,第93頁,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12月。
二、《江蘇畫刊》總第204期。
三、《典藏》總第58期。
四、《美術報》總第165期。
朵云軒2014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將於12月17日至19日在上海四季酒店隆重舉槌。作為全國拍賣市場的中流砥柱,朵云軒在今年的秋拍中,繼續秉承誠信為本、拍品為王的經營理念,以海派藝術為支點,洞鑒古今、通達南北、輻射全國,還悉心奉上幾批得自滬上及江南老藏家的同一上款精品,把這席絢爛華麗的藝術品饕餮盛宴作為對廣大藏家朋友們長久以來支持朵云、信任朵云的最佳回饋。大幕徐徐拉開,靜候每一位有緣人。
傅抱石,我國近現代美術史上成績斐然的一代山水畫大師,以其淵博的文化學識、深厚的筆墨功底、非凡的創造力,開創了獨樹一幟的山水畫藝術風貌。郭沫若先生將他與齊白石并稱為“南北二石”,視之為我國繪畫南北領袖。此次2014年秋拍有幸征集到傅抱石先生的《攜琴訪友圖》,此圖為傅抱石先生1943年在金剛坡時期的代表風格。《攜琴訪友圖》縱106厘米,橫65.5厘米,展開作品映入眼簾的是:峻嶺雄峙,清澗飛瀉,松風拂著衣襟, 格外具有高古超逸的氣息。1943年是先生佳作層出的一年,他先后在重慶和成都舉辦個展,著名的《洗手圖》、《觀畫圖》、《湘夫人》、《竹林七賢》、仿石濤《游華陽山圖》、《夏山圖》、《巴山夜雨》等,皆出於此年。
傅抱石自1939年至1946年間,一直居住於重慶金剛坡下的農舍,先生曾這樣描述過:“我住在成渝古道旁,金剛坡麓的一個極小的舊院子里,原來是做門房的,用稀疏竹籬隔作兩間,每間不過方丈大,高約丈三四尺。全靠幾塊亮瓦透點光線進來,寫一封信,已夠不便,哪里還能作畫?不得已,只有當吃完早飯之后,把僅有的一張方木桌,抬靠大廳放著,利用門外來的光作畫,畫后,又抬回原處吃飯,或做別的用。這樣,我必須天天收拾殘局兩次,拾廢紙、洗筆硯、掃地抹桌子都得一一辦到。”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先生於1942年(壬午)在重慶舉辦了“壬午個展”,作品百件盡是期間所做,畫展的自序中,他引用了石濤的詩,又說:“我對畫是一個正在虔誠探求的人,又說過,我比較富於史的癖嗜。因了前者,所以我在題材技法諸方面都想試行新的道途;因了后者,又使我不敢十分距離傳統太遠。”先生乃性情中人,大約喜酒后縱筆揮灑,痛快淋漓,他用的是土皮紙,毛且有韌性,格外增加了滄桑感和野莽的趣味。先生有句名言:“大膽落筆,細心收拾。” 除了體會他大氣磅礴的氣勢之外,還要品他的細部收拾之微妙,如泉口的處理、云煙的烘染,尤其是點景人物的安排,真是恰到好處,更移不得。傅抱石早年得石濤“我用我法”影響頓開茅塞,更因欣賞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思想,取號抱石。先生在藝術上崇尚革新,常將山峰的頂峰伸出紙外或頂著畫紙的上邊,不留空間,這樣的形式打破了傳統的格局,形成遮天蓋地的磅礡氣勢。先生又把水、墨、色融合為一體,在滿紙上下充塞山巒樹木,形成整體的結構。
此幅《攜琴訪友圖》在畫面上可以觀賞到先生運用了傳統皴法中最不規律、最自由、也是最灑脫的兩種—“亂柴皴”和“亂麻皴”,并加倍的用水暈染。在此之外,傅抱石不斷探索自然的新法,以“破筆散峰”表現山石紋理以及峰巒結構。此舉拓展了中國畫用筆的表現范圍,在山水皴法上無疑是一個重大發展,形成了留名后世的“抱石皴”。正是這樣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藝術風貌,形成了頗為藏家看重的“金剛風韻”。
此圖另有亞明題的詩堂,及先生之子傅二石邊跋。傅抱石高弟蕭平在得見抱石先生的《攜琴訪友》此圖后激動不已也提筆邊跋“真跡無疑”。他的傳統來自宋元和明末諸家,尤其是先生不拘一格的筆墨情態;他的探求則表現為“應用大塊體積分配畫面”(徐悲鴻語)以及山石皴法的縱放和創造。這是真正的推陳出新,或曰借古開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