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拍品

拍品
老公銀系列是近代機制幣收藏中非常有趣的品種,雖然是銀餅形制,但卻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銀元。因其大多打印錢莊驗銀戳記,基本面目全非,雖然品相不佳,但同時亦增加了歷史韻味,收藏者也因此不亦樂乎。不過在冠軍2014澳門拍賣中,拍品號350至354,共5枚來自J.C. Lee舊藏的這些銀餅,卻大多品相極美,十分難得。
從冠軍澳門拍賣提供的電子圖錄來看,即將于本月底在澳門拍賣的J.C. Lee Collection舊藏系列銀餅,包括珍稀臺灣老公銀、如意、筆寶和“謹慎”軍餉,作為中國最早的銀幣,這些差不多可以算得上是近幾年來拍賣會上出現的最漂亮的。基本每枚幣都是原味包漿,戳記很少,品相完好,狀態極佳。因此,這次拍賣會是一次非常難得的機會,泉友可一睹這些珍品。
1838-50年臺灣老公銀,帶“+”標記,中期打制,經NGC鑒定AU Details,此幣幣面完整清晰,五彩氧化,近僅見之品。臺灣壽星銀餅始鑄于清道光18年(1838年),前后發行共約10年,是中國發行的第一枚銀幣。其正面壽星似藝術作圖,制作古樸,銀色亦過95%。當時通用習俗多用打印來試真偽,因此壽星多被打的面目全非。由于銀色高純,長期又被大量溶解去做銀飾,如今要見這位端重慈祥的壽星難上加難。
NGC-XF Details臺灣老公銀,帶“+”標記,早期打制。臺灣壽星銀餅始鑄于清道光18年,也見證了中國通貨膨漲最早的壓鑄幣。其面值雖一直為“庫平七二”,但重量卻從早期的26.8克降到中期的26.4克,及后期的26克以下。早期的直徑有43mm, 后期縮至40mm。同樣面值,銀子少了,當時物價必在上漲。這枚錢幣為早期的壽星銀餅,由于流通時期較長,早期銀餅少打印的更是難得。
1853年臺灣如意軍餉,NGC-XF Details。臺灣如意銀餅始鑄于清咸豐三年(1853年),是中國發行的第二枚銀幣。正面有聚寶盆及珍寶樹圖案,背面為交叉的芝形如意。餅體制作古樸誘人,銀色亦過98%。可惜當時通用習俗,多用打印來試真偽,其前后雖發行僅有數年,但一直長期通用到光緒年間,因此餅面多被打的面目全非,稱之為“耝銀”或“爛板”。
由于銀色高純,又被大量溶解去做銀飾,如今要尋見一枚完整清晰的 “萬寶如意”,非常不易!此幣幣面完整清晰,鏡面式的五彩氧化,非圖片能顯示。有趣的是,此幣1951年于臺灣南部百年未動的舊箱中再現世時(傳世品),正面部分被另一枚如意銀餅遮蓋近百年。露出的部分,已見五彩氧化,被遮蓋的部分,卻保持了150年前如意銀餅出廠時的原色原光!
1853年臺灣筆寶軍餉,帶“庫”字標記,NGC XF Details。說臺灣筆寶銀餅是中國第三枚銀幣對它有些委屈。因為它同如意銀餅一樣,都始鑄于清咸豐三年間(1853年),但是一般有關目錄都是把筆寶銀餅放在如意銀餅之后敘述,久而久之,筆寶銀餅就變成老三了。其實筆寶銀餅是臺灣三寶中最稀少的。由于通用時多被打印以試真偽,又被大量溶解去做銀飾,如今高品相的筆寶存世如鳳毛麟角。
筆寶正面有聚寶盆圖案,背面為兩支毛筆交叉于清代流行的錢包上。中國以文起家, 數千年的造幣史,卻只有筆寶采用了文房四寶中的筆,這是臺灣人的創意。餅體制作古樸誘人,銀色98%。有關筆寶其他細節,泉友可參考曾澤祿醫師的大作《臺灣貨幣的精神及文化》。
1836年臺灣謹慎軍餉,五花版,NGC F Details。臺灣謹慎軍餉神秘點主要是其發行背景及時期不詳,并且難得一見。綜合有關重要錢譜(Kann,張璜,曾澤祿,鴻禧等)的論述,其可能發行期早起清道光16年(1836),晚至同治6年(1866)。但都無法定論。如果是1836,那就比臺灣壽星銀餅的發行更早2年,成為中國發行的第一枚銀幣。
而謹慎軍餉命名的來由是根據“軍餉”二子下方的押文而定。但簽字身本是否為“謹慎”也無法斷定。主要版別分4花,5花及6花3種。存世極少。經仔細觀察,目前重要錢譜中所示的品種,都出自Kann錢譜中的舊藏圖片。此5花謹慎軍餉是少數的例外。此幣正面無打印(昌協二印為廠記),反面僅有兩個通用打印,其通用次數顯然極少,非常難得。幣面不清之處,來自磨損的錢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