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榮寶2014秋拍會上,將推出書法藝術價值與歷史文化價值并重的王鐸詩文稿冊頁。

王鐸(1592-1652),明末清初書畫家,河南孟津人。明天啟二年進士,授翰林編修等職。清兵入關后,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東閣大學士。順治三年仕清,為《明史》副編修,后為禮部左侍郎、禮部尚書,順治九年病逝故里,贈太保,謚文安。王氏一生博學好古,不僅工詩文,尤善書法與繪畫,以書法聞名于世。其書法諸體皆善,尤以行書草書最為世人所重,其行草書宗“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后得力于宋米芾,力矯積習,獨稱氣骨。




詩文稿墨跡一(選八)
王鐸詩文稿,其價值是多重性的。論其書法藝術價值,這批以行書為書體的詩文稿出入于“二王”間,筆畫沉雄亦不乏靈動;論其史料研究價值,詩中多有涉及明朝末年社會動蕩、李自成起義、清兵入關等事件,是直擊明末清初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論其精神內涵解讀,所謂“詩以言志”,詩文中常見王鐸在國家動亂垂危之際的焦慮與憤懣,以及降清之后內心的痛苦與糾結,讓讀者在“貳臣”的陰影之外,讀到一個生活在特殊歷史轉折年代的全面的、內心豐富細膩的王鐸,從而理解他的痛苦、無奈甚至是救贖。


詩文稿墨跡二(選四)
自王鐸詩文稿冊頁入庫后這一年半的時間里,我們對詩文稿做了仔細的研究和解讀,以此讓大家對它的內容和價值有深刻認識。同時我們還延請了國內研究王鐸的專家對這批詩文稿進行研究解讀,又在《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劉正成老師的“松竹草堂”舉行了“王鐸書法的考鑒與研究——王鐸佳書賞鑒消夏會”,韓玉濤、劉正成、高文龍、張以國等研究王鐸的大家們品讀王鐸的墨跡,對這批詩文稿給予了高度的肯定。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全集 王鐸卷》副主編高文龍老師歷時大半年時間,對“詩文稿墨跡一”部分進行了詳細釋文,并撰寫了研究文章;同時,高文龍老師又對《兵部尚書豫石呂公墓志銘》作了釋文和解讀;“詩文稿墨跡二”部分,我們沿用這部分詩稿首次出現在拍賣會上時,北京文博學院黃君教授撰寫的《珍貴的王鐸晚年詩稿真跡》一文,以此來了解這批詩文稿的創作背景和文化意義。



墓志銘(選六)
對于這批珍貴的王鐸詩文稿,我們也將詩文內容和研究成果匯集成書,由中國書店出版社組織審稿后出版。
同時,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參與收藏,我們根據詩文稿的內容以及完整性,將這批詩文稿分為十九個標的進行拍賣。其中,“詩文稿墨跡一”部分拆分成十六個標的;“詩文稿墨跡二”部分共六十頁,為一個完整標的。除這些詩稿外,另有《兵部尚書豫石呂公墓志銘》一篇,王鐸之子王無黨書王鐸詩一冊。



王無黨書王鐸詩冊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