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孔學今年連續得到了中央高層領導的高度關注并發表推崇性講話,其釋放的積極信號可以有多種解讀,有一點則非常明確,即對主張仁和的教書育人觀的重視。孔子終其一生,最偉大的光耀就是做了“述而不作”的教書先生,就是培養了各懷風騷的“三千弟子”。他的萬世師表的儒家學說,被奉為儒教、孔教,長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中國政治、中國歷史,在世界文明花名冊里,他也是屈指可數的幾位殿堂級人物。儒雅、儒術、儒將、儒官、儒士、儒商、儒風等,凡與儒字搭邊的差不多都是褒義詞,盡管詩人有“儒冠多誤身”的感嘆,但我們頭腦發昏喊出“打倒孔家店”、“批孔”的嚴重后果又是什么呢?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樹木易,樹人難。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壯大,高考、高校、高教一直作為熱詞牽動家庭社會的敏感神經,有人歡喜有人悲催。曾幾何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藝考成了香餑餑,藝考生培訓基地在一些藝考紅火地區連鎖擴張——招兵買馬,生源滾滾,財源滾滾。滾滾紅塵深處,又多了懸梁刺股、上下求索的“藝舉”考生。考中了,呼親喚友,“三‘巡’過后盡開顏”;考不中,“賠了夫人又折兵”,有些甚至落下心理疾病。藝考生培訓機構明的暗的,收費永遠是水漲船高居教育培訓第一位的,錢交了才是硬道理,所以,哪管白貓黑貓,不是藝考的料,就算是水平極差,照樣款到即進、款到即教,從來不會拒人門外,這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唯利是圖的一種教育模式,是所有藝考生培訓機構普遍存在的“德性”。即便有考不上繼續免費再學再教的慷慨誘餌,大家都懂的原因,三學三教、四學四教還考不上,不神經錯亂已是幸運,豈有臉面再呆下去,還呆得下去?
10月29日,中國美術學院生源基地建設工作會議傳出喜訊,讓藝考生不進培訓機構就能考上美院。《美術報》負責美育版的記者江凌第一時間發回報道:“中國美術學院的優質生源基地建設本著‘互惠互利、固本培源、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發揮高等藝術院校的專業引領作用,加強對生源基地學校教學師資的幫扶力度,組織相關教學單位在生源基地實驗學校開展大學先修課程、中學選修課程、學術論壇、教學實踐等形式的教學活動,提升中等藝術教育質量,鼓勵生源基地實驗學校加大中國畫、書法學等傳統學科專業的人才培育力度,擴大其招生數量和規模,選派中國美術學院優秀在校博士、碩士研究生參與生源基地實驗學校一線教學實踐工作。生源基地所在學校強化以‘三全’育人為核心理念、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充分發揮地方優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多樣化和特色化發展,從而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發展。”
顯然,中國美術學院決策部門認識到優質藝考生對品牌藝術院校可持續精英教育的重要性,發現藝考培訓生過于應試而疏于綜合文化修養的學習提高,從而導致學生除了書畫技巧基本功四平八穩的“優秀”,在創造性、思想性方面卻趨于貧血性“休克”,甚至后繼乏力、江郎才盡。中國美術學院建設全國生源基地的藍圖,其中的關節點就是提前在所“任命”的優質生源基地、生源基地及培育基地介入了高等藝術教育方式、方法、方向,啟智、啟心、啟迪。它的直接好處之一:避免旁門左道;之二:利于營養周全;之三:避免文化斷層;之四:減少師資浪費。如果“基地”運作貫徹到位,還能有效減輕藝考學生經濟負擔。反過來,下“基地”的中國美術學院指導老師順風順船又能考察“巡視”基層基礎教育,為美院胸有成竹地因材施教、因地施教、因人施教制定更科學合理的藝術教育體系大綱,對打破東西南北區域性偏見招生,亦是功莫大焉。
提一個小建議,是不是能夠進一步提高級別,加大“巡視”反饋的力度,添置推薦或“欽點”直錄生名額,讓遺珠之憾之事逐年降低,至于擴大招生數量和規模,似需暫緩執行。以中國美術學院業內龍頭老大的口碑實力,做些善意公正的“反常”舉措完全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好的反響,不妨試試看如何?從藝考生角度分析,越早越年輕進入藝術狀態并得到系統、強化、規范的訓練,知道打活靶,對他們將來的藝術前程會影響深遠。“基地”計劃特別“鼓勵生源基地實驗學校加大在中國畫、書法學等傳統學科專業的人才培育力度”,這不是中國美術學院拿自己的教學強項“強奸民意”、推銷自己,只不過再一次提醒和要求中國的藝考生,無論選擇純藝的國油版雕書法,或者是實用設計、建筑動漫等,喪失中國傳統核心書畫藝術啟蒙、熏陶、培養,其實等于喪失了藝術的國格、人格,長期的西化異化必將釜底抽薪,摧毀5000年中國藝術文明的香火傳承。一個沒有根脈的藝術者,要想他有天才的創造幾乎是不可能的。雜交品種與轉基因品種的根本區別即在于前者可以繁衍,后者則斷定絕后,是故,轉基因藝術的恐怖便不言而喻了。防止轉基因藝術大肆侵蝕中國本土藝術,學習重視人格精神感化的中國書畫是最好的防御。
行文至此,詩人朋友葦子給我手機發來一首詩:“我走在心里面,走在藍的低處。我會像多葉的植物那樣,很輕地呼吸,舒展。細小的思緒如葉子顫動,傳遞,擴散。或者,像某片沒有旁人的湖水,安靜地傾覆,不掙扎,不抗拒,只是自由地漫溢。這正是我想要的內心模樣。”藝術,僅僅只是藝術是不夠的。既然藝術是保證凈化人類精神的載體,則藝術院校、藝術培訓機構、藝術考生都要思考解決為什么要學習和從事藝術的問題,不容置疑的一個現象是,圍繞利益驅動的藝考產業里里外外已經變得非常浮躁、混亂,不干凈了,雖然大家都在鼓吹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學員,可真實情況,“不掙扎,不抗拒”的“安靜”早無蹤影,“走在心里面,走在藍的低處”的夢的幽逸也是遙不可及,“很輕地呼吸,舒展”更是美麗的奢求。空氣中彌漫濃厚的欲望,很難看見“多葉的植物”“想要的內心模樣”。
我們仍然回到孔子、孔學。禮樂射藝四全的孔子要是到了今天,會做一名藝考生乎?能考上中國美術學院嗎?他的一套“人之需”的儒學能不碰壁而大行其道嗎?中國美術學院現在設定生源基地,那生源基地又該如何招納下一級的生源呢?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眼下“觚不觚”的東西太多,身教重于言傳的孔子“觚”的嘆息是必須好好聽聽的。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