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現代藝術史上一位特立獨行的奇才,早在1930年代丁衍庸就表明了即便被人當作“洪水猛獸”也要改變中國藝壇陳腐現狀的決心。1949年來到香港以后,他延續了油畫與水墨兼修的特點,又加上對篆刻的研習,三者相輔相成,形成了自足完整的藝術體系。而其中,油畫作品由于數量十分稀少,顯得格外珍貴。這幅《湖中勝景》(拍品編號872)作于1969年,此時丁衍庸的生活日趨穩定,藝術創作亦進入高峰期。極具野獸派風格的色彩和來自中國傳統書畫的線條正是他油畫創作最具特色的藝術表征,而畫中山水所蘊藏的淡淡鄉愁和樸拙童趣更使觀者得以一窺他豐富的精神世界。

Lot.872 丁衍庸 湖中勝景 1969年
木板油畫 30.5×45cm.
來源:國巨基金會舊藏
展覽:“意象之美:丁衍庸的繪畫藝術”,2003年8月5日至9月21日,歷史博物館,臺北
出版:《意象之美:丁衍庸的繪畫藝術》,歷史博物館,臺北,2003年8月,第133頁
“拙笨”的“洪水猛獸”
由于對中國藝術的研究,丁衍庸很早就提出要“把中國畫的線條和墨用到西法畫上”,在1950年代恢復油畫創作后,他的實驗變得比以前更加徹底,甚至“拙笨”地使用羊毫筆繪制油畫,以追求獨特的線條感。在這幅《湖中勝景》中,丁氏以緊密排列的水平線條表現湖面,筆與筆在邊緣處彼此重疊,制造出了微妙的厚度變化。塔樓以中鋒勾勒,濕潤的顏料使筆法變化得以清晰呈現,線條本身柔中帶剛,頗具金石之氣。湖中游船則以更為輕松的筆法描畫,線條輕巧而富有彈性。頂端的一抹藍色,抑揚頓挫又一氣呵成。全畫的意象與筆法精簡至極,卻每一處都自有節奏,結合在一起即形成耐人尋味的旋律,使人感慨其用筆之大膽精妙。

丁衍庸 湖中勝景(局部)
承載鄉愁的意象之景
綜觀丁衍庸在香港期間創作的油畫作品,風景題材數量不多,但描繪的內容卻出奇地相近——幾乎都是水域和船只。這恐怕與他在港時的心境不無關系。從1949年只身來港,到1978年辭世,丁衍庸與家人只能隔水相望,有生之年再未相見。遼闊的水域與來去自由的扁舟,所承載的或許正是那份無法排解的鄉愁。

丁衍庸 湖中勝景(局部)
《湖中勝景》中的景物組成并不復雜,但都是丁衍庸風景畫中最經典的意象。除了幾乎出現在所有風景畫中的船只外,塔樓也是一個極具特色的符號。在《風景》和《藍色風景》等油畫中,都出現了同樣以三角形和矩形構成的塔樓。這些塔樓的圖像,顯然深受丁衍庸融合古代印璽所獨創的文字符號的影響,代表了他特有的藝術語匯。

丁衍庸 藍色風景
布面油畫 90×60cm
丁衍庸曾說:“藝術以氣勝。”在他跌宕起伏的藝術生涯中,無論境遇高低,作品中從不見拘謹之氣,“胸襟寬廣,氣度自生,由氣生韻,才稱得上創造。”正因秉持這樣的觀念,他的作品單純利落,大氣磅礴,而又不失童趣,從而超越時間,常保新鮮之感,而他本人則在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上始終充當著敢為人先的時代先鋒。
中國油畫雕塑專場
地點:北京昆侖飯店
北京市朝陽區新源南路2號
預展
2014年11月16日至18日
上午9:00至下午6:00
拍賣
中國油畫雕塑
2014年11月20日(星期四) 下午4:00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