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英雄--鄧世昌 214x146cm
《中華英雄——鄧世昌》油畫肖像全球首次完成,他愿用此畫來喚回中華民族的血性和尊嚴
天地輪回,彈指間,又逢甲午。
今年是甲午戰爭結束120周年。兩個花甲,星轉斗移,世事滄桑,但是,那令人痛心疾首的失敗和恥辱的歷史記憶,是中華民族心中永遠的傷痕。甲午之敗,是國家之殤,民族之痛,更是軍隊之恥,海軍之悲。面對兩個花甲后的甲午年,大家在反思的同時,都在考慮我們應當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這樣的重大歷史節點,著名油畫家陳可之交付了一份沉甸甸的答案:近日,為緬懷甲午戰爭而創作的大型油畫《中華英雄——鄧世昌》完成。據了解,這是120年來第一幅關于鄧世昌的肖像畫。一百多年來,人們尤以成敗論英雄,甲午之戰,中華大地殊有表現這場戰役的作品,甚至中國出版的史書畫冊也只好借用國外作品,在評價這場聞名中外的戰役時,我們喪失了多種話語權。然而,痛定思痛,甲午之痛正是中華民族進步的階梯,甲午戰爭仍是最值得令人反思的大課題,正如梁啟超所講,喚起吾國千年大夢,乃甲午一役始也!借故思今,以史為鑒,站在新甲午,看清楚近代中國是什么?未來是什么?陳可之籌劃創作甲午以來歷史事件的系列油畫,猶如穿越百年時空的鴻雁,獻給甲午海戰犧牲的北洋將士,獻給一切熱愛和平的人。

局部圖
致敬甲午,落筆持重繪英雄
走近2.14米高,1.46米寬的《鄧世昌》,只見畫面中遠方硝煙四起,炮火紛飛。鄧世昌站在下沉中的“致遠號”戰艦上,頭戴官帽,身著軍服,屏住呼吸,瞪大雙眼,從容地面對自己生命的結束。鄧世昌身前是一張戰艦全體官兵的合照,他看著眼前的戰友,想到了民族的存亡,流下了一滴血淚。整幅作品以烈火、黑煙為色彩基調,把悲壯、慘烈的戰爭現場完整地進行了還原。
這是一張值得細讀的肖像。“面對死亡是從容的,想到民族是悲壯的!因此英雄落淚!”在油畫中,很少有表現落淚的肖像畫。但這幅作品,尤為動人之處,是畫作中的那一滴血淚,那是整個肖像畫的點睛之筆。這是一幅人物情緒個性鮮明和內涵豐富的肖像,畫中的鄧世昌堅毅剛強,威武如山,同時還有失望的悲傷,那是在展現軍人生命最后時刻的不屈偉岸。背景中的戰爭場面和官兵們神態的描繪,還原了歷史現場,血淚旁的水泡則是表明戰艦正在沉入海底。可以說,這幅作品既有整體上的宏觀描繪,還有細節上的生動展現。
作為肖像藝術,鄧世昌肖像畫的突破,在于它完全擺脫了過去肖像畫要求光潔完美的陳規,藝術家捕捉的是戰場上一位身先士卒的將軍形象,海戰的煤灰煙火印刻面頰,海水、淚水和汗水在交織,戰火硝煙中鮮活的靈魂呼之欲出,恰是中國軍人不朽生命的重生。
從整個甲午戰爭的歷程看,北洋水師的廣大將士滿腔熱血,忘我奮死,不惜殺身成仁,慷慨就義。“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致遠艦上252人,除7人獲救外,全部葬身海底。”陳可之介紹說,鄧世昌壯烈犧牲那天,正好是他45歲的生日!他臨危之際的英雄本色,與戰場上的逃兵方伯謙、王平等人全然是天壤之別!在戰爭中,可以看到人類遼闊的遠見、偉大的智慧、狡詐的權謀、貪婪的欲望,甚至平時最難捉摸的人性,這也是藝術家為什么選擇畫鄧世昌的原因。
在鄧世昌等人為國捐軀以后,受到來自一些無所事事的清流派的無端指責和刁難,被說三道四,每當想起這些,陳可之創作時對北洋英雄們更加心存敬仰,難以平靜,總是落筆持重!
“這張畫有參照物,是參考鄧世昌的原樣而創作。”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陳可之參閱了大量資料,在接受記者采訪中,他指了指電腦,“這是我國的甲午問題專家從德國收購回來,再進行電腦拼湊成的完整北洋船艦的設計圖。我和他們多次溝通交流,并得到了專家的支持。”自2006年以來的八年時間,只要有關于甲午海戰的史料的地方,藝術家必定第一時間趕去。閑暇之余,他反復咀嚼近代史書和資料,身臨其境地回到那個年代,腦海中回蕩著久遠的隆隆炮聲,考量深究歷史的確切細節,陳可之多次邀請歷史專家學者一起研討,以對歷史的解讀和深究,厘清自己到底要畫什么,呈現怎樣的內涵和真相給世人,并逐漸完善和形成了表現方案。
當代著名藝術家陳可之在自己繪制的第一代中國海軍英烈鄧世昌油畫
醞釀八年,一個藝術家的情懷
歷史是給今天做參考的。歷史就像一面鏡子,它能夠反射出一個朝代或政權的興替,也能夠映照出今天社會上的善、惡、忠、奸。
“問天何壽,問地何極,生何歡,死何苦,蒼生何辜?”每每賞析陳可之的油畫,憂國憂民的情感總會油然而生。畫以載道,陳可之在畫中常常叩問天地,叩問時光,探尋人世奮進的來路與去向,他對人性和道義的追尋躍然一幅幅巨畫之上。陳可之的作品往往以人文、歷史題材見長。之前,陳可之曾經成功地創作人文歷史油畫《長江魂——三峽纖夫》、主創萬人之眾的大型油畫《重慶大轟炸1938——1943》等作品,蘊含了對民族的深情,展示了他對大型題材的駕馭才能。
“想完成歷史的長篇巨制,不靠一時的熱情,更不靠妙手偶得。”早在2006年,有著歷史情結的陳可之就開始著手準備甲午戰爭系列的創作,他指著一張自己當年畫的甲午海戰素描草圖說,那時他開始收集甲午相關的素材,他認為甲午之戰是影響中國近代歷史最為重大的歷史事件,它同時改變了亞洲近現代的格局,影響深遠,是大為值得表現的恢宏歷史畫卷。為此,他經歷了長達八年的資料查閱和創作準備。
陳可之說,一直沒有冒然下筆的原因,是想更深入了解歷史的真相和細節,而現在所做的構想和創作框架已比較成形了。據了解,我國關于甲午戰爭題材的畫作甚少,而日本和歐洲一些國家美術作品至少就有一千多幅,這也堅定了他一定要畫這個題材的決心。
“為了還原這些歷史,花費的人力物力不可想象。”陳可之指著北洋海軍的艦長服,介紹道:“這些服裝是照著原圖找人訂制的”。據了解,陳可之在繪畫時,進行了戰爭背景的布置,請了專業模特穿上當時的服裝,重現戰爭現場。“說是在拍一場戰爭題材的電影也不為過。”這就是陳可之作為藝術家認真的性格!
中日甲午戰爭自1894年7月25日爆發的豐島海戰為開端,途經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黃海海戰、鴨綠江之戰、旅順口之戰、威海衛之戰、遼東之戰等戰役,最后以1895年4月17日中日雙方簽署的《馬關條約》為結束。這場戰爭最后中方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由于中方戰敗,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中國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建廠。
因為戰敗,長期以來,人們對北洋水師褒貶不一,孤立地把戰爭的失敗責任歸咎給北洋海軍。而陳可之認為鄧世昌是和岳飛、戚繼光、鄭成功等一樣,都是值得謳歌的民族英雄,他們共同構成了幾千年來的中華英雄譜。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以鄧世昌為代表的北洋海軍臨危不屈的氣節和獻身國家的精神,不愧是那個黑暗年代最燦爛的一抹亮色。他想通過作品為英勇的北洋水師正名,還原英雄本色。
陳可之在畫中寫道:鄧世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福建船政學堂第一期駕駛班學員,任“揚威”、“致遠”艦管帶,從軍二十七年,僅回家三次。不飲博,不觀劇,非時未嘗登岸,眾以其立異,益嫉視之。在黃海鏖戰中,為解北洋旗艦定遠之圍,毅然決然駛出,以自己并不厚實的血肉之軀默默地為旗艦遮擋著炮彈,日本第一游擊隊受到了巨大的威脅,150MM、120MM等速射炮不斷地射向“致遠”艦,四周的海面上形成了陣陣水柱,“致遠”艦和鄧世昌等海軍官兵完成了壯烈的征程,耗盡了最后的生命。
藝術家心碎那場戰爭的慘痛。他說,甲午的失敗是制度的失敗,究其主因,則是清末政權腐朽痛徹的一個“腐”字,使得國運殤失,戰場潰敗,民族危難,這對當代治腐仍是一個重要的參考。
淡泊名利,只為藝術而求索
陳可之認為,藝術家的責任,就是以特有的人文關懷呼喚屬于時代的藝術精品。
陳可之,一位外表平凡、內心偉大的當代畫家。在紛繁的生活中,他修行淡泊,拒絕應酬和高官利祿;而在藝術生涯中,他激情澎湃,廣納百川,歌唱光明,是一個純粹的藝術家!面對太平盛世,陳可之的畫作不滿足于歌舞升平,他以藝術家特有的人文精神,更加關注人類命運、關注民族的興衰。
陳可之在長江邊長大,飽受傳統文化思想的陶冶,“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士人理念,使他在十八歲的年紀就創作了反映一個時代的結束、翻過最沉重一頁的《歷史》。1987年,陳可之歷史題材作品《冬日晨曦》參加首屆中國油畫展獲“中國油畫獎”,2000年《長江魂——三峽纖夫》獲文化部群星獎金獎。本世紀之初,他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憂患意識,主創重大歷史題材巨制《重慶大轟炸》,為此,日本和平組織給他頒發了“和平貢獻獎”。2007年陳可之的油畫個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展出,他的三峽歷史景觀油畫,刻畫那些母親河正在消逝的人文景象,消逝與永恒的主題,體現了藝術家對自然天地的深厚關懷!
在陳可之的作品里,可以讀到和感覺他對人民,對大地的深情,對和平主義的向往。從藝術史的角度看,深刻地反映社會歷史的重大題材,而又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總會受到歷史的垂青,也是人類社會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中國藝術正呼喚崇高與理想,呼喚陽剛與大氣的時代精神的作品出現。
在甲午百年之際,陳可之新作《中華英雄——鄧世昌》,是藝術家近代歷史題材畫卷創作的開篇,傳達的情感和表達的形式都令人震撼,體現了陳可之思想廣博、技藝精湛的一貫風格,從作品中可以感到古典主義和現代意識相融匯的藝術芬芳,特別是近年來他付出巨大的實踐,融匯東西方藝術不同的表現材質、方法于油畫和中國畫之中,集歷史、使命和哲理于一體的精神世界,巍然體現了油畫的東方氣派。這樣的巨作,在文化史上應該擁有一席之地。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甲午戰爭,所有的中國人不應該忘記,兩個甲子對中國人來說意義非凡。陳可之甲午之年畫甲午,回放悠長的歷史細節,捕捉其中散發出人性的優劣,撥動今人心弦,令人鼓舞和震撼,耐人尋味。
甲午戰爭已經離我們遠去,戰爭失敗的恥辱刻骨銘心,雙甲子輪轉的歷史蕩氣回腸。悲情、幽怨,無助于歷史進步。紀念甲午,就是要歷經關山險阻、驚濤駭浪,建設一個強大的現代國家。
陳可之說,他愿用《中華英雄——鄧世昌》來喚回中華民族的血性和尊嚴。
(《中華兒女》雜志 授權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發布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