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建筑大師讓·努維爾贏得中國國家美術館新館設計項目,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由他設計的優秀美術館和博物館建筑分布在世界各地,而他本人,也可謂是一位通過建筑書寫的詩人。
北京。名為“藝術與美術館建筑”的論壇于今日在中國美術館舉行。這也是繼今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在訪法期間宣布法國讓·努維爾事務所(Ateliers Jean Nouvel)與北京市建筑設計院聯合中標新的中國國家美術館建筑設計項目之后,中國美術館方面第一次舉辦相關的公眾活動。

中國美術館藝術與建筑研究中心主任唐克揚介紹了中國美術館新館項目的緣起與由來,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主管新館建設的謝小凡則講述了許多籌備過程中的生動故事。本來計劃出席的讓·努維爾先生因故未能到場,其中國辦公室負責人代為介紹了事務所除中國美術館新館之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精彩文化項目。
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
Arab World Institute
法國巴黎,1981年-1987年

1980年,由法國總統密特朗提議,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建造一座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主題本身已經構成了對于建筑空間設計的挑戰,無論是采用當時流行的國際主義風格的玻璃幕墻大廈,還是完全回歸傳統的清真寺,顯然都不合主旨。讓·努維爾的方案否定了后現代主義生硬的拼貼,將阿拉伯文化符號巧妙地融入建筑語境中。他將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設計成一個精密的科學產品,建筑的南立面整齊地排列了近百個光圈般構造的窗格,灰藍色的玻璃窗格之后是整齊劃一的金屬構件。

努維爾說,“建筑設計的靈感源自阿拉伯文化,是對一種精巧、神秘、蘊含宗教氛圍的東方文化的贊美。我對清真寺建筑的雕刻窗很感興趣,光透過它灑在地上形成了精確的幾何形和波動旋轉的深淺陰影。所以,我采用了如同照相機光圈般的幾何孔洞,材料是鋁,通過內部機械驅動光圈開合,根據天氣陰晴調節進入室內的光線量。”
在建筑落成的1987年,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被評為法國當年的最佳建筑設計,獲得銀角尺獎(I’Equerre d’Argent)。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
Fondation Cartier Pour l'Art Contemporain
法國巴黎,1991年-1994年

卡地亞當代藝術基金會于1984年由時任卡地亞CEO的阿蘭·多米尼克·貝蘭(Alain Dominique Perrin)在藝術家塞撒(César)的提議下創立。1994年,基金會離開其位于凡爾賽宮附近的場地,搬入由讓·努維爾設計的位于巴黎市中心的新址。新的基金會建筑通透明亮,即使晚間觀看也光芒四射。

雖然離城市中心的熱鬧街道很近,但建筑與圍繞它的公園完美交融,使得基金會像一片位于城市中心的綠洲。建筑的玻璃結構可以反射出布置在室內的藝術品,也能反射室外的天空,讓室內外形成交流和平衡的關系。隨著時間、氣候和天空的變化,玻璃結構也會改變其外貌和色調。建筑的這種特殊性與基金會推動的多元對話,使觀眾得以享受到非常全面的視覺體驗。
三星美術館
Leeum, Samsung Museum of Art
韓國首爾,2002年-2004年


三星美術館由一號館、二號館和三星兒童教育文化中心構成,其中由讓·努維爾設計的是二號館。在這座建筑中,努維爾創造性地使用了“生銹的不銹鋼”材料,結合大面積的玻璃幕墻,讓博物館建筑在莊嚴、冷靜之余,又保持了通透——因為地勢的限制,二號館有近一半的面積位于地下,努維爾的巧妙處理保證了充足自然光的攝入,讓參觀者幾乎不會意識到身在地下的事實。
卡塔爾國家博物館
National Museum of Qatar
卡塔爾多哈,建設中

和貝聿銘設計的伊斯蘭藝術博物館一樣,國家博物館也是卡塔爾政府“文化復興”計劃的一部分。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收藏自13世紀以來來自三大洲的伊斯蘭藝術品,而卡塔爾國家博物館則專注于這個年輕國家本身的文化內涵和自然環境。因此,這座博物館同時也是一尊紀念碑,代表著卡塔爾人對自己身份的認同。

由讓·努維爾設計的卡塔爾國家博物館比他之前的伊斯蘭世界文化中心更具詩意。它由眾多巨大的圓盤堆砌而成,圓盤的形狀有點像花瓣。根據努維爾自己的說法,建筑的獨特形象是模仿了一種“沙漠玫瑰”——在干旱環境中鹽類礦物質自然形成的一種形狀。這些圓盤朝向不同,角度傾斜又互相交叉,扮演著墻體、結構柱、樓板等不同的角色,生成了空間,匯聚了自然光。
盧浮宮阿布扎比分館
Louvre Abu Dhabi
阿聯酋阿布扎比,建設中


讓·努維爾與阿拉伯世界結緣的又一個重要項目。在博物館建筑的正上方,努維爾設計了一個具有傳統阿拉伯建筑風格的圓頂。與以往的建筑一樣,盧浮宮阿布扎比分館也非常重視自然光的攝入,僅僅從效果圖看,就能感受到未來的明亮與通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