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朱新建在這個初春的突然離世令人唏噓不已,在對朱新建各種形式的悼念中,我們得以重溫這位當代中國畫壇“新文人畫”領軍人物的經典作品和創作道路。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朱新建畫作以“小腳裸體女人”形象在畫壇一炮走紅同時也飽受爭議,批評的火力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繪畫題材,在社會風氣還相對保守的80年代中期,朱新建筆下搔首弄姿、衣著暴露的女性形象被斥為“純粹的封建糟粕”、“玷污了美術館圣潔的殿堂”;其二,筆墨技法,朱新建稚拙的、涂鴉式的線條被認為“褻瀆了傳統筆墨”。面對鋪天蓋地的指責,朱新建不為所動,依舊按照自己的思路繼續創作,標志性的“小腳女人”發展成了身著現代服飾的都市女性,獨有的稚拙筆觸也開始延伸至戲曲人物、花鳥等更廣泛的題材。隨著逐漸開放的文化氛圍,朱新建的作品逐漸被承認和接受,進而竟引領一時畫風,成為“新文人畫”的代表人物。在這位前輩所開辟的道路上,后起之秀奮起直追甚至走得更遠,與許多后來的更加大膽直白表現情欲的作品相比,朱新建反而顯得含蓄了,其先鋒性逐漸被掩蓋,后來者開始質疑朱新建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其在美術史上的意義。
對藝術作品的評價和解讀不能脫離藝術史的視角和作品創作的歷史語境,理解朱新建的作品必須結合上世紀80、90年代中國畫壇的整體背景。80年代知識界、文藝界持續的“文化熱”,其本質是由改革開放所引起的對中國傳統文化和當代文化的重要反思,這股“文化熱”不可避免的波及到中國畫壇,以李小山的文章《當代中國畫之我見》為導火索,引發了中國水墨畫壇一次重要的理論論爭,將建國初期所展開的中國畫創新問題的討論從技法層面提高到精神思想層面,開始以西方/國際藝術為參照體系重新審視中國傳統繪畫。而此時以李老十、王孟奇、田黎明等為代表的中國畫家,其創作體現出對傳統中國文人繪畫從筆墨意趣到精神層面的承續與突破,這一形態的藝術創作,正可作為西方視野探討傳統文化觀念形態的語境下絕佳的研究對象和樣本。朱新建生拙的用筆是對文人畫摒除行家圓熟追求戾家氣的繼承,而其標志性的嫵媚女性形象則是對傳統文人畫的反叛與突破。眾家評說中,陳丹青對朱新建的評價最為中肯精切,且對朱新建所處文化語境有著深刻的認識——“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中國,遠甚于十九世紀的歐洲,更別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掀起性解放運動的美國。在裸體藝術源遠流長的歐洲與宋明理學治下的中華帝國之間,在美國嬉皮士運動與中國的政治運動之間,性欲,及表達性欲的勇氣——或災難——其命運的共相與殊相,不言自明。”
近30年過去了,產生或說成就了朱新建以及其他新文人畫家的珍貴歷史語境早已不復存在,中國水墨畫經歷了幾次突破性的變革——90年代上半頁逐步擺脫“85’新潮美術”的泛觀念化傾向,轉而關注當時社會中人的生存狀態,不再熱衷于形式技法層面的水墨實驗,而是直接將水墨作為藝術語言表現感受與體驗;2000年左右,具有實驗性的抽象水墨勢頭強勁,經過藝術家個性提煉的水墨語言不僅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更上升到創作方法論的層面,以水墨為媒介對當代藝術觀念問題作出回應。近10年來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生態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量資本的強勢介入對藝術市場以至藝術創作形態都產生深刻的影響。在2000年之后的中國當代藝術語境中,活躍于水墨領域的青年藝術家群體創作呈現出幾個趨勢:
其一突破傳統技法局限,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關于水墨技法的實驗就不曾停止過,時至今日對技法的研究已經由目的變為手段,為實現最終的畫面效果而服務,年輕一代藝術家更沒有上一代國畫家面對傳統、講求筆墨的顧忌,為了達到理想的視覺效果可謂“不擇手段”。
其二視覺圖像的新異化,在當代水墨作品中,摩登建筑、電子產品等傳統繪畫中未曾表現過的人、事,被當代水墨畫家輕松呈現在畫面中,即使常規的形象也多經過加工和不尋常的組合,從而呈現異質化、超現實的視覺圖像,形成虛幻現實交錯的意境。
其三審美趣味的回歸傳統,相較于80、90年代實驗水墨,當代水墨不再一味追求先鋒性和實驗性,新工筆異軍突起,一批畫風精致、唯美的作品受到市場的熱捧,造成更多水墨畫家紛紛向此靠攏,在審美趣味上逐漸脫離新文人畫趣味的新銳險怪,呈現回歸傳統的趨向。
其四強調個體的細微感受,這也是目前整個中國當代藝術特征之一,尤其是70、80后為主的青年藝術家群體,沒有了前輩藝術家沉重的思想負擔,不再追求宏大敘事的創作,他們雖也敏感于時代變遷,卻從自我的生存體驗出發,以個體的視角表達自身的細微狀態和感受。
其五打破媒介的局限,水墨在當代藝術語境下已不僅是一種藝術媒介,而更是一種藝術語言和傳統精神的象征。想當一部分的藝術家呈現出以水墨為語言,跨越媒介邊界的傾向。
以上所歸納的當代青年水墨創作傾向,僅就作品表象而論,并未深入分析每位藝術家的創作動機與思路,難免有只見一角不見冰山的嫌疑。近似的視覺效果其背后的觀念常常千差萬別,也許在當代這一開放與多元化的語境中,深入個案而非現象的粗略概括才是研究當代水墨的正確途徑。
如何理解當代語境下的新水墨
如何理解當代語境下的新水墨
如何理解當代語境下的新水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定制獨一無二
打造專屬手機殼!
打造專屬手機殼!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