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文物專場”將于11月13至14日在天津迎賓館6號樓進行預展,15日舉槌開拍。本次專場共推出各類中國書畫、瓷器、玉器、雜項拍品800余件,佳作眾多,精彩紛呈,現擇要選介部分作品以饗廣大讀者。

陳少梅 柳蔭高士 屏條 128.5×31.5cm

齊白石 群蝦 扇面 23×67cm

劉奎齡 四平山圖 成扇 18.5×51cm

雍正 行書 橫披 72.5×176cm

劉奎齡 走獸 屏條 99×33cm

王鐸 草書 立軸 175×50cm
書畫部分依然為喜歡扇畫藝術的買家精心準備了一個小專場,由百余件成扇、扇面及扇股組成,名家薈萃。齊白石《群蝦》扇面作于1935年,是為白石老人衰年變法之后,其畫蝦技法逐步完善。布局上近景繪四蝦成群,一只墨色略濃,正努力穿越水草,大半身體已游出畫面,只余尾部,任同伴追趕,另外三只則扭腰弓背,揮舞大鉗,緊隨其后;遠景繪一只小蝦盡力舒展身體,奮力前游,生意盎然。技法上畫家以書入畫,用兩筆濃墨橫點出蝦眼,一筆重墨染出蝦腦,突出蝦頭和胸部的堅硬以及透明質感,腹部肉節和小腿的數量均為6個,靈動活潑,神韻充盈。款識上李北海式書風縱橫顛倒,酣暢淋漓,一氣呵成。此扇面上款白石坡系天津夢華室老板,白石老人為其作畫較多,然若此高頭大扇、鴻篇巨制者實屬罕有。吳湖帆《松溪飛瀑》扇面為畫家早期作品,款識雖已用米芾筆法,但瘦金體的風格還雜糅其間。畫面繪兩岸青山松柏林立,一條瀑布隨山勢自右及左,蜿蜒而下,山谷間煙云彌漫,氤氳蒸騰。山石以小斧劈皴寫出,叢林用沒骨烘染,蒼松以細筆表現,整體墨色層次豐富,極見清潤蒼秀、深穆淵厚之氣,畫風清雋雅逸。其背面書伊立勛晚年所作《武都太守耿伯瑋碑》,結體高古,波磔飛動,筆力遒穩,莊嚴端麗。劉奎齡《四平山圖》成扇為畫家少見的人物題材作品,更是其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舞臺戲劇人物畫,彌足珍貴。畫面采用散點透視法,繪李元霸與裴元慶對峙于四平山下,精細工致,予人以親臨劇場觀看之感。此件作品曾在天津博物館“吉光煥彩”劉奎齡特展中展出,并出版于同名圖錄,值得寶藏。書畫作品同樣佳作迭現。藍瑛8開《山水》冊頁筆法老辣,意境悠遠,原為日本明治時期大企業家今井卓堂舊藏,自20世紀70年代始寄藏于東京國立博物館。作品附木盒,內有日本著名漢學家、書畫家富岡鐵齋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年)所書長題。顧殷《聽松觀泉》立軸著錄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未具年款,當為畫家精心之作。圖中所繪山水蒼潤松秀,云巒、飛流的勾勒別有超然世外的色彩,畫家通過這種如常的山水面目來反襯畫中人物的落寞與蕭索,展現其作為明遺民的特有心境。陳少梅《柳蔭高士》四條屏摹擬宋元筆法繪制歷史上的著名文人,畫面清逸淡雅,寓柔秀于陽剛,體現畫家對古代繪畫技巧的熱愛,表達出其對既能做到“文以載道”、又可實現“經世致用”的先賢的尊崇。劉奎齡《走獸》四條屏以濕地撕毛技法繪成雙結對的哈巴狗、松鼠、狐貍、兔子,兼工帶寫,內斂含蓄。動物造型準確,情態描繪精微,逼真酷肖,栩栩如生,盡顯畫家20世紀動物畫大師風采,此四條屏同樣出版于《吉光煥彩》圖錄中。書法方面,康雍父子的作品同場爭輝。康熙帝《行書》手卷共四段內容,一段錄虞世南,一段臨趙構,兩段仿董其昌,圓勁縱橫,各擅其妙。此卷行書質地精良,品相完好,展卷觀之,淵穆清華,與深藏清宮內府的康熙辰翰一道記錄著康熙帝書法演進的過程,頗值寶有珍藏。雍正帝《行書》橫披雖只書“妙喜”二字,但明顯可見追隨其父走董其昌流暢和美一路,行筆走墨間散發出端莊文雅之氣,暢游于世間三昧之中,禪意濃濃,筆酣墨暢處無豪強之戾氣,卻森森然不可侵犯。此件作品書于描龍庫絹之上,品相一流,實屬不可多得的御筆珍品。此外,王鐸《草書》立軸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點畫錯綜復雜,線條枯實互應,正所謂“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齊白石《行書》橫披是迄今所知齊白石尺幅最大的行書作品,所書“夢花室湖筆莊”六個大字立意高遠,舉世無雙,2007年曾于天津博物館展出。

清道光 粉彩杏林春燕圖瓶 高30.2cm

清雍正 青花瓜果紋瓜棱罐 高10.6cm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鋪首銜環耳尊 高48.9cm

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紋鋪首尊 高24.8cm

明宣德 霽藍釉暗刻云龍紋盤 徑20cm

民國 潘庸秉款鐵骨泥描金開光粉彩山水人物圖雙耳尊 高18.4cm
瓷器部分以明清官窯、民國細路粉彩為主,輔以民窯佳作,看點頗多。官窯美器量多質精,尤以宣德和雍乾兩朝制品最為奪目。明宣德霽藍釉暗刻云龍紋盤,外施霽藍釉,釉色鮮亮奪目,內心錐拱三朵如意頭云紋呈“品”字形排列,內壁模印兩條同向趕珠龍, 品級甚高,中國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藏有相同之作。清雍正青花瓜果紋瓜棱罐,器形飽滿,釉面青潤,青花發色淡雅,高約11公分,比傳世多見高9公分左右的同類器略大,數量甚少。清雍正青花內結帶寶杵紋外梵文盤,胎潔釉凈,藍白互映,雅飭非常,系雍正朝仿明成化青花盤并加以創新之作。清雍正白釉印夔龍紋尊,小器大樣,玲瓏可人,通體白釉溫潤似脂,如奶油般醇厚,可資參照北京故宮博物院同類藏品。清雍正粉青釉暗刻折枝靈芝紋盤,器形小巧,胎薄體輕,釉色純凈淡雅,釉下紋飾流暢,刻工精到,可與香港竹月堂藏品比對。清雍正白釉蓮瓣形盤,十六曲花口輪狀排列,內心宛若蓮蓬,釉面瑩白如玉。清乾隆豆青釉葫蘆瓶,線條圓潤,釉面光潔。清乾隆青花纏枝蓮托八吉祥紋鋪首尊,器形碩大,氣勢恢宏。清乾隆青花纏枝蓮紋鋪首尊,端莊周正,發色沉穩。清乾隆青花錦地幾何紋壯罐,青花濃艷,紋飾排列繁縟而不凌亂,系仿明永宣同類之作,深得乾隆帝青睞。清乾隆粉彩無量壽佛像,仿效銅佛質感,彩繪瑰麗,熠熠生輝。嘉慶朝以降,官窯瓷器燒造水準雖然不能與鼎盛時相提并論,但各朝總會有一些精美絕倫不輸前朝之作。本次專場的重點拍品清道光粉彩杏林春燕圖瓶原系英國德文郡私人收藏,后于香港佳士得釋出,器形挺拔秀美,彩繪精致,胎體白凈,釉面潤潔,口沿與脛足相交處施以金彩,更添富麗之氣。此瓶底署“慎德堂制”款,表明其曾為道光帝御用之物,香港懷海堂另藏有紋飾相同、尺寸略有差異的一件,二者或曾成對。此外,清光緒白瓷铏為仿古代青銅器形及紋樣的清宮祭器,應置于太歲壇正位,香港養志堂舊藏一件黃釉器,器蓋已佚,施白釉且連蓋保存完好者極為稀少。慈禧太后專用的“大雅齋”款系列瓷器也是晚清宮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本專場將有粉彩花鳥紋長方花盆和粉彩荷塘鷺鷥紋缸奉上。民國瓷器中,潘庸秉款鐵骨泥描金開光粉彩山水人物圖雙耳尊、汪曉棠款粉彩加官進爵圖瓶等俱為名家之作,畫工超凡。民窯板塊則以一批崇禎、康熙器為代表,如明崇禎青花通景丙吉問牛圖筆筒、清康熙孔雀綠釉暗刻花卉紋八方花觚、清康熙五彩云龍紋筆洗、清康熙釉下三彩洞石花蝶紋觀音瓶、清康熙礬紅彩躍鯉紋棒槌瓶、清康熙青花釉里紅通景山水人物圖仰鐘式碗等等,皆可圈可點,余如清光緒金品卿款淺絳彩山水人物圖茶壺、清光緒顏筱云款淺絳彩洗馬圖瓷板等亦值得買家關注。

清乾隆 白玉雕花卉紋牌 高7.5cm

清 白玉沁色雕福至心靈紋珮 長6.6cm

清 瑪瑙雕鼇形硯滴 長13cm
玉器方面,清乾隆白玉雕太獅少獅,玉質溫潤,細碾精琢,圓雕一大一小雙獅追逐繡球,靈動活潑。線條遒勁,剛柔相濟,刀工犀利,一氣呵成,盡顯“乾隆工”精美絕倫的藝術魅力。清乾隆白玉雕花卉紋牌,質地光潔,包漿肥潤,玉色純白,如膏似脂,器形規整有度。正面雕琢花卉紋,高貴清雅,沁人心脾,背面琢陽文篆書“西江寶壑”,剛勁有力,入木三分。清白玉沁色雕福至心靈紋佩,器形渾圓厚實,透雕一大一小兩只菱角,表面隱起,菱角卷曲,菱上各飾一蝙蝠和一蟬,構圖巧妙,寫實逼真,為同題材精美之作。清白玉雕年年有余紋瓶,質地油潤細膩,玉色純美,包漿自然,拋光精細,刻工流暢。清瑪瑙雕鰲型硯滴,質地極佳,透明度強,器形之大、做工之精鮮有可匹。此外,清白玉留皮雕歲寒三友紋筆筒、清白玉留皮雕山水人物紋山子、清白玉雕蟹元荷葉紋洗、清白玉雕龍紋花插、清白玉沁色雕龍馬精神紋活心璧、清白玉沁色雕八寶紋如意、清白玉雕雙鵝銜枝紋筆架、清碧玉雕天雞尊等均為雕琢精良之作,可堪玩賞。

15世紀 釋迦牟尼 高41.5cm

17世紀 黃財神 高27cm

清乾隆 無量壽佛 高17cm

15世紀 獅吼觀音 高30.5cm

明 銅臺幾爐 長20cm
雜項方面仍舊分為金銅佛像和文房清玩兩個小專場,其中佛像專場作為天津文物往屆傳統主打項目,此次再度推出80余尊不同時期、地域、風格特點的銅佛,蔚為大觀。15世紀漢藏風格釋迦牟尼,尺寸高大,品相完美,工藝樸素大方,雄渾有力,是山西佛像的風格,較為罕見。15世紀獅吼觀音,造型端莊,做工精美,線條流暢,流傳有序,屬明代漢傳佛教造像中的佳作。17世紀西藏風格黃財神,工藝精湛,包漿圓潤,是近年來少見的同類造像中的精品,無論從造型上還是細節上看,均可稱得上十全十美、無可挑剔。清乾隆六品佛樓無量壽佛背刻“功行根本”四字,表明應供于清宮六品佛樓內東壁第四層,其造型裝飾均表現出清宮內務府造辦處造像的基本特色,具有鮮明的宮廷風格。清乾隆燃燈佛,佛像身材修長,身體裸露部位全施泥金,蓮座寬大沉穩,極具氣勢。清乾隆不動佛,裝飾華美,立體感強烈,與天津市文物公司舊藏毗盧遮那佛風格極類,可以確定應為失群的同一組五方佛造像。此外,清康熙大持金剛、17世紀蒙古彌勒菩薩、清乾隆勝樂金剛、清乾隆二臂大黑天、18世紀獅面佛母、18世紀蒙古扎那巴扎爾風格釋迦牟尼、18世紀蒙古宜帝護法等亦各有特色,值得關注。清玩部分中有一個由30只樣式各異的銅爐組成的小專場,其中明銅臺幾爐體形優美,線條婉轉,置于文房案頭極富高貴雅致之氣,是一件少有的銅爐精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