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誠軒2014年秋季拍賣會將于11月16日至24日在北京昆侖飯店舉行,推出中國書畫、油畫雕塑、瓷器工藝品、錢幣郵品四個項目,共計七個專場。

張大千(1899-1983) 己卯(1939年)作 赤壁懷古
《赤壁懷古》繪于1939年,取意于蘇軾名篇《后赤壁賦》,以其中“乃攝衣而上,履巉巖…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之意境入畫。構圖之奇崛,幾未曾有。巉巖從畫面右側突入,一株古松老根半露,蟠于巖頂,其軀干如龍,向左方猛然探下。巉巖與古松形成一個向上的銳角,引導著觀者的視線。角端一手曳杖,一手扶松,于巖頂俯瞰的高士,成為畫面的不二焦點,他正是“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的蘇軾。除此而外,空無一物,更覺松巖上出重霄,下臨無地。不著一筆,而蒼天悠悠、云海茫茫盡在其中。
畫中人物之神情意態,全無賦中之“悲”、“恐”,而代之以閑適、恬淡,恰是緣于畫家對《后赤壁賦》乃至蘇軾人格的全面理解。蘇賦中雖偶有悲恐之詞,但最終仍歸于超然豁達,性格使然外,也反映了其人生境界。張大千一生喜繪蘇軾,實際是暗以自喻。他們都生于四川,才情風流也有不少相似之處。更重要的,蘇軾半生困頓,顛沛流離;張大千生逢戰亂,四海飄零,自然心理上容易發生共鳴。而二人處世之哲學尤有共通之處,東坡豁達,大千豪放,遇人生之大變故,能淡然處之,不改熱愛生活之初心,二人可稱千載相隔的知音。因此,張大千為蘇軾寫真,雖是擬古,不啻自貌,最能得其精神。
1937年,張大千已經初步發展出自己的人物畫史觀:“李龍眠、趙漚波、張叔厚、唐子畏、仇實甫、張大風、華秋岳,皆一家骨肉,面目雖異,神理自同,故畫人物,當從此入,不得強分派別也。”突出表現了張大千廣泛學習,不主一家的態度。此幅人物面部刻畫工致,衣紋利落飄逸,已成功融合前人,而姿態則與張大千許多高士圖一樣,明顯源出自張大風。山石、松樹筆墨多是石濤,郁勃灑脫,而清逸過之。構圖與大風堂舊藏的弘仁《黃山蟠龍松》頗相似,又更險絕,或有所借鑒,或因大千多次登臨黃山,對景寫生,與弘仁同得自天然,亦未可知。
題識中,張大千以“隱括”手法將蘇軾名篇《后赤壁賦》改編成一闋《滿江紅》,浪漫瑰瑋。隱括指將前人詩文進行改寫、創作新詞,是一種改編者通過對名作改編,獲得與原創作者思想感情共鳴的特殊創作方式,蘇軾本人即隱括方式的開創者。張大千另有隱括《前赤壁賦》之《水調歌頭》一闋,二詞均為張大千代表詞作,既保持了蘇詞原作的精華,更突出了原作中雄健豪放、清新秀麗的氣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赤壁題材畫作上時有題寫。張大千平生作詞雖然不多,但此二詞一出,頓使詞壇老宿,莫不驚嘆,由此也顯露了張大千在古體詩詞創作上的深厚功力。
1939年,歷經波折的張大千回到故鄉四川,與好友暢游川北,復往來峨眉、青城,蜀地山水進一步滋養了他的藝術內涵。這也正是他由仿古而漸“師造化”之時,規模古人之處正是血戰古人之處,此作清逸與雄奇兼而有之,堪稱其盛年佳構。
本幅包首貼有“藝畫40345”標簽,為上海工藝品進出口公司舊藏。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