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質清香春長在,落筆灑墨存風骨,高磊花鳥畫賞析 花鳥畫是大眾喜愛的題材,自古以來,名家輩出。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花鳥紋飾被發現。隋唐花鳥畫多裝堂飾壁,成為宮觀寺院不可缺少的題材。唐末徐熙、黃筌有“徐黃體異”,標志著花鳥畫技法的成熟。宋元花鳥畫達到了歷史的高峰,諸體皆備,美輪美奐。明代以后,筆墨技法發展,使花鳥畫走向意筆化。寫意花鳥畫以陳淳、徐渭最為杰出。清代的八大、揚州畫派,晚清民國的海派又獨出心裁,把寫意花鳥畫推向了新的境地。現代的吳昌碩、顏伯龍、于非闇、王雪濤在新的審美需求下,更加把花鳥畫的精神取向發展到了極致。明代以后,人物畫、山水畫的發展相對慢下來了,創新程度遠不如花鳥畫,這就是近代以來杰出的花鳥畫家較多的原因。相對于山水畫,花鳥畫的境界不如山水;相對于人物畫,花鳥畫的視覺張力和審美性最高,這說明了花鳥畫發展的趨勢。當代許多畫家都在尋找著自己的方向。那么,取法古人,技法全面,博采眾長,又能獨抒胸臆,反映時代的精神氣質,確實是明智而又需要付出長期實踐的有效方法。
當代花鳥畫家中,高磊是注重傳統,基礎扎實,又默默耕耘的一位。他花鳥畫諸法兼擅,并且書法、篆刻都進行過深入地研究,可謂全能兼通。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搭配結合,這是中國文人畫家追求的一種境界。當代中國畫家具備這種功夫的不多,但不是沒有。高磊早年學習書法、篆刻,因此他的花鳥畫能夠把書法的用筆融入其中。尤其是高枝巨干,窄葉長莖,嶙峋湖石,多以書法筆法為之。這就像吳昌碩,中年以前鉆研石鼓文,書法功力老道,然后以書法之筆作畫,必然滿紙磊落,畫面蘊含有一種力量,勃勃而發。
作為重視國學修養和仰慕前賢的畫家,高磊長年累月沉浸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中,感悟著幾千年中華古老文明的光芒。同時,現代文明又激發他不斷思考,創造時代精品。高磊眼光長遠,但又能腳踏實地的錘煉筆墨。他不斷地進行著寫生和觀察,重視對生活的積累。這樣他的作品能夠找到生活的情感,傳達出質樸熱誠的當代精神。高磊作畫喜愛取傳統題材,尤其文人畫的梅蘭竹菊,以及其他具有象征意義的花鳥草蟲。這些日常生活常見的小景在他的筆下,經過裁剪,脫去了圖像一般的視覺形式,被賦予了新的情感。《一池風露滿塘香》以金秋殘荷表現了冬季即將到來,滿塘荷葉枯干衰敗,飄零枯黃,已經沒有了夏季那么勁挺濃艷,風清颯爽的動人姿態。但風荷含露綻放,依然挺拔獨立,在秋風中搖曳,不畏嚴霜。此畫以對比的手法,通過敗葉與風荷、蜻蜓與露珠,寓動于靜,靜中有動,表現了肅殺荒寒的秋冬之境,營造了惆悵、悲憫的氣氛。
高磊技法全面,寫意、工筆兼長。他的潑墨寫意,落筆大膽瀟灑,滿紙煙云,筆墨煥然;工筆能夠通過層層皴染,墨不掩色,色不淹墨,尤其在墨彩的融合處顯出精神。尤其是昆蟲、小鳥、露珠、蜻蜓等點睛之筆,往往能使畫面增加靈動之氣。而他的工寫結合之作,更是充分發揮了他技術全面、求真超雋的長處。相對于工筆的嚴謹不茍,高磊工寫結合的作品更能體現他所追求的古意和超俗。這就是畫家上溯元人花鳥的工致,而又不失新的精神。如雙鉤竹很有元代李衎的感覺,畫家畫竹一絲不茍,但設色又很有現代意識。而小寫意的太湖石作為襯托之境,又以濃重的皴擦之筆大膽寫出,尤存明代吳中畫派的風韻。高磊工寫結合,源于他注重寫生,注重從大自然中尋找靈感。他遠師古人,但更關心現實生活中感人的情景。高磊作畫題材雖然沿著古人的路徑,但其中蘊含著的現代人文精神和時代美學品質,卻也在畫面之間得到張揚。
高磊在追求前人的創造精神,他的花鳥畫艷而不魅,高古清爽。尤其是畫冰寒料峭的冬梅,枝干虬曲,冰海綻放,突現了隆冬季節梅花的高潔和活力。古人畫梅盡量減少煙火之氣,就像明代王冕的梅花是落魄知識分子對不平社會的抗爭和吶喊,其借梅花抒情之意,就像傳統詩詞以比興手法擬物象征;而高磊生活于新時代,物阜民豐,社會繁榮,與餓肚子畫畫的王冕不同。他畫梅要表達的是梅花的氣節,以及與眾不同的高尚品格,這與古代的審美追求是迥異的。
當代畫家對藝術語言的創新是很豐富的,尤其是中西融合的畫家借鑒不同的藝術圖像和現代性的視覺觀察方式,令人眼花繚亂。高磊也吸收了一些現代性的手法,比如工筆畫以西式用筆層層敷染,色彩的搭配也以西方的色彩學做參照。在畫面的構成上,善于取勢,上下對比,但他營造的空間滿而不塞;不像有些畫家作畫追求平面裝飾感,作品布置的很滿,就像一塊大花布,沒有活氣。高磊學元人,但沒有模仿元人的冷逸之氣。他雖然也在力圖超越,超脫凡塵,但畫面多少洋溢著歡快,或者蓬勃的生命力。高磊善于用筆墨營造某種氣氛,或者制造高雅的境界,并能夠把個人的品性通過畫面傳達出來。這就是樸厚和踏實中凝聚著的默默耕耘和不懈的探求。
當代花鳥畫的發展迎來了視覺語匯最豐富多樣的時刻。許多畫家都是堅定的傳統主義者,但畫家的高明之處,是在借鑒傳統筆墨的基礎上,更加靈活自由的根據個人的情況進行語言的獨創。高磊就是這樣一位探索者。他和許多負有使命感的藝術家一樣,或者借用西方現代的圖式,或者挖掘當代的精神使命,或者整理傳統的筆墨,或者在綜合使用多樣化的媒材方面尋找著感受,進而通過大量的實踐各顯其能,這表現了當代花鳥畫的廣闊發展空間。
文/趙欣歌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