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正秋高氣爽天朗氣清時節,上海富豪環球東亞,明軒秋拍如老友踐諾,將如約與您同賞佳作。
“寥齋藏名家書畫專題”、 “聞道梅花坼曉風—朱梅村先生家藏書畫專題”、“白石造化奪天工:霍宗杰先生藏珍”、“寄懷楚水吳山外賴少其書畫作品專題”、“嬉笑怒罵皆成戲,妙筆乾坤看良公—關良書畫專題”“文心翰素古質今妍—名士書法專題”“中國古代書畫專題” “墨彩華章:二十世紀油畫及當代藝術作品專題”。那么多專題中星光熠熠的拍品,是明軒延續與突破的主題。
明軒本次秋季大拍在立足傳統國畫之外,多一份關注在現當代代油畫及當代彩墨畫等當代藝術作品之上。二十世紀的一批油畫家在“民族化”精神的擴展中對單一的油畫體系進行了突破,上下求索中西融合之路是主要脈絡。關良先生《雉雞與果瓶》和《遠去的風景》,吳大羽的《彩韻》,常書鴻《希望的原野》等能看到中國早期油畫的發展、傳播以及傳承。而當代油畫及彩墨畫作品,則有更多的表現方式、實驗性質、形式美感和感官沖擊。如周春芽的《桃花》《綠狗》,徐累的《島石》,彭薇的《賀壽圖》,王川的《老人與小孩》,奈良美智的《轉起來的輪子》等等。既然每一幅名作都曾經是“當代畫”,注重當下和未來的大師,挖掘具有無限發展潛力的作品,明軒謀定而后動,在市場的喧囂和浮沫過去后,這個專題的推出無疑更理性,也提供了更多樣的可能性。
林風眠筆下的中國畫和傳統中國畫拉開了很大的距離,他采用的表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是“西方化”的,但是,畫面效果和作品所體現的意境卻又體現了東方詩意,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審美趣味。

林風眠《花園一角》
設色紙本34×34 cm
出版:
1.《林風眠畫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一九七九年六月),圖版19
2.《碎金集二》,翰墨軒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8年,第135頁。
注:香港蘇富比2003年春季拍賣會,第508號拍品。
《花園一角》以粗獷的筆觸、熱烈的色彩描寫庭院角落里野花燦爛的景致,表現出一種痛快淋漓的氣象。這是畫家對生命怒放的抒寫,筆墨放縱,筆觸動感,一改往日和平優美而為熱情洋溢的畫面,墨線強勁而多斜勢,多擊撞,充滿張力。
在20世紀后期的中國藝術家中,擅長畫油畫與戲劇人物的大師關良(1900—1986)是一個按照他自己的趣味活著的人。關良先生是中國近現代畫壇中最早將西方現代派繪畫理念引入中國傳統的水墨畫之中,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戲劇人物畫家。這位不可或缺的大師在流派紛呈的藝術海洋中享有很高的聲譽。雖然外界對關良的藝術印象大都來自他的水墨戲曲人物畫,但關良很看重自己的油畫作品。關良的油畫大都畫得自由而輕松,不像同時代有些畫家常常顯得拘謹吃力。在油畫風景畫中,關良善於把巨大的空間、狡雜的色彩關系和質量結構單純化,但又善於表現出景物的氣勢。

關良《雉雞與果瓶》
布面油畫 七十年代 34×59.5 cm.
背面簽名:關良 雉雞與果瓶
出版:
1.《關良畫集》第33圖,香港美術家出版社,1981年。
2.《關良油畫集》,四川美術出版社,1981。
展覽:“關良作品個展”,香港,1982年。
關良是最早留學日本的一批畫家之一,日本良好的美術教育環境同樣造就了這樣一位非凡的藝術大師。關良在日本留學期間,十分酷愛梵高與高更的繪畫風格,色彩濃郁,筆法洗煉的風景與靜物是他筆下最常見的題材。關良的早期作品較注重造型與寫生,雖在風格上強調簡明達意,但用筆清晰率真。而他的晚期作品則趨於意趣的描寫,稚拙、爽朗的筆觸更加隨意而大膽。他強調“以拙就拙”,從不刻意追求於物象的形體與造型,也沒有復雜的色彩關系的構成。完全的以手法的單純為元素,將自身語言幻化於作品之中,給物象賦予一種新的生命力。
南京秦準河畔出了一個朱新建,一枝柔毫,畫美人,兩江湖好漢,畫山水花鳥,都浸泡著秦淮河的煙水,濕漉漉奇怪的是,哪怕他畫桌椅板凳電燈電話,也溫溫濕濕纏纏綿綿;奇怪的是,他那題畫的句子,頭上一句腳上一句,讀起來卻又那么和諧恰當,甚至非如此不可,奇怪的是,他那精妙通透的文字,說三國說金瓶梅說千年畫史說花草蟲魚說人生大快活,令人捧腹,叫人落淚。
南京秦淮河有幸,我們這個時代有幸,讓我們在這溫溫濕濕纏纏綿綿的筆墨里,知道了有一件叫文人畫的事物還在悠久地流傳著。有人說看不懂朱新建,其實是在朱新建這里看不到時下流行的假模假樣的那種“好看、漂亮”,那種流行的時髦的假模假樣的”假中不知假”了。朱新建的畫,最表面一層是情色和媚俗;往下揭一層是瀟灑和率真;再往下揭是頹廢和無奈。就這樣,朱新建在我們面前挖了一個“大坑”,仿佛一口深深的古井,深不可測,深不見底。

朱新建《江湖圖》
設色紙本 一九九七年作 32×44.5 cm
王川,中國當代藝術發展中的重要藝術家之一。王川,曾與何多苓、周春芽、王亥、程叢林、高小華一起作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人物被寫進中國當代美術史。
從視覺形態上看,傷痕美術有著突出的表現。令人心悸的俯視構圖,自然主義的、現場目擊證人式的寫實手法,灰暗、沉郁的色彩……這是早期傷痕美術常見的手法,所有這一切都令人耳目一新。
參與傷痕美術創作的主體是一群親身體驗到“流放生活”的年輕藝術家,在經歷了長久的壓抑和磨難之后,文革后畢業的年青一代畫家的才華突然迸發出來。“知青生活”的經歷是這一代人最可寶貴的一筆精神財富,其代表性的作品大多是抒解“憂傷”情緒,對生存體驗、視覺體驗、文化體驗的獨立探索精神是傷痕美術留下的一筆珍貴的遺產,在此精神的感召下,一批批優秀的藝術家深入到藏區、大小涼山、沂蒙山區、巴山蜀水、漠北高原、江南水鄉……,創作了許多感人至深的作品。

王川《老人與小孩》
布面油畫 一九八四年作 45.5×34.5 cm
簽名:1984年作於四川成都。王川2010補簽,30 NOV 01
注:附本拍品與作者合影。
出版:《美術月刊》第十一期P48,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年。
本專題中王川的《老人與小孩》也破除了沿襲已久的舞臺美術戲劇化布景的傳統,色彩和筆觸樸實、凝重,和文革時期的“紅光亮”手法形成了極大的反差。雪域山路上的老人與孩子,是千篇一律日常生活的一瞥,或者,從兩人的眼神中有更多的解讀和領悟。可以說本幅作品是短暫的傷痕美術時期中,與《再見吧,小路》和《幸存者》并列的王川的重要重要作品,甚至比之前帶有探索性的創作有了更進一步的深入。
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相信您看的到明軒披荊斬棘,堅定前進的步伐。讓我們如約清秋相聚,欣賞那些無法述之于筆墨的精品,讓我們體驗面對這些真正藝術品的魅力!
【墨彩華章:二十世紀油畫及當代藝術作品專題部分拍品】

吳大羽《彩韻》
油彩畫布 45×33 cm
出版:
1.《中國油畫開拓大師 吳大羽畫展》P77,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臺北,1991年。
2.《抽象中國》P55,太活藝術空間出版,臺北,2005年。
展覽:“中國油畫開拓大師 吳大羽畫展”,國立歷史博物館,臺北,1991年3月9日至4月8日。
來源:原香港蘇富比拍品。

楊宇《心魔》
水墨絹本 二零一三年作 109×106.4 cm
注:本作品經凱撒貝塞什(亞洲)藝術中心鑒定為真跡,附證書。

秦艾《浮生若夢》
設色紙本 二〇一〇年作 63×131cm
出版:《靠近我的天涯·秦艾作品集》P122、123,藏新藝術有限公司,2012年。
展覽:“封紅-六位中國女藝術家作品展”,Angela Li 畫廊,香港,2011年2-4月;
“靠近我的天涯”秦艾首度個人作品巡回展,臺北平藝術空間 臺灣 / 北京世紀翰墨畫廊 北京 / 江蘇省美術館 南京,2012年4-5月

徐華翎《香》
設色絹本 41×52cm

奈良美智《犬兒》
亞克力畫布 一九九一年作 39×39 cm.
來源:原香港蘇富比拍品。

周春芽《桃花》
布面油畫 二〇〇六年作 50×59.5 cm
簽名:2006 周春芽 Zhou chunya

周春芽《雅安》
布面油畫 一九九四年作 72.5×60.5 cm.
正反面簽名:1994,周春芽
來源:私人收藏香港,原香港佳士得拍品,原香港蘇富比拍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