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梵志2014年創作的新作《從1830年至今》

德拉克洛瓦創作于1830年的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
當曾梵志的《從1830至今》與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在巴黎盧浮宮的德儂廳相遇之時,又引發了朋友圈的一陣騷動。這種騷動當然不是源自簡單的圖像及出處本身,而是驚詫于這般直白的面對與并置。改造是一種自由,面對藝術史的深沉積淀,對于舊時經典圖像的重寫,當紅白藍的旗幟在亂草中褪色,是以重建的方式完成消解,還是一種行動上的復制,從來就是各執一詞。且來聽藝術家們自己的回答。
王興偉 顯現它的荒誕
“《又是一個兩分》是一個革命現實主義的作品,具有相對固定的模式,它既有幽默性,又有說教性。但是我在創作《又不是一百分》里所參照它的模式正好與之相反。我所創作的《又不是一百分》只有在前者的映襯下,才能顯現它的荒誕性。在1998年之前,我更多地是對原作的事實做出自己的判斷,以及在當代語境下文本關系的改變。”例如在《男性浪漫英雄史之塵》中,王興偉將杜安·漢森1970年的雕塑作品《超級市場購物》改造成了達維特1793年的作品《馬拉之死》現場的清潔女工,而馬拉則缺席。除了手中的吸塵器外,王興偉的改造還包括將主角的視線改為向下,顯出漫不經心和例行公事的樣子,同樣作為現場部分的浴缸等處結上了蜘蛛網。

費多爾·巴甫洛維奇·列歇特尼科夫 1952年創作的《又不是一個二分》

王興偉 1998年創作作品《又不是一百分》
左:杜安·漢森 1970年創作的雕塑作品 《超級市場購物》右:達維特 1793年創作的作品《馬拉之死》

王興偉 《男性浪漫英雄史之塵》 布面油畫 200X155cm 1995
岳敏君 其實想擺脫西方文化的影響
岳敏君第一個在佩斯北京舉辦的展覽“路”,講訴了耶穌受難重生的故事。“在西方,耶穌受難的故事所使用的顏色、方法都是痛苦的,但是我們看佛教,傳統壁畫的色彩都是艷麗的,東方人對宗教從色彩的情感上和西方是不一樣的。我想擺脫西方人在描述這樣一個故事時心理的狀態和感覺,所以也用了很多花哨的色彩。通過色彩的改變來重新理解一下所謂的宗教繪畫和文化當中的影響。”岳敏君回答著這組作品創作之初的想法。“當我們在對自身文化進行挖掘、整理、宣傳的時候,我發現我們沒有找到一個方法來支撐這個系統,只能算有一個目的。所以我希望中國人能找到一個最本質的方式方法,或者創造出一個新的東西,來支撐我們的文化結構。”

卡拉瓦喬 1602 - 1604年創作的《基督的下葬》
岳敏君 《下葬》 布面油畫 380x300cm 2010
劉溢 發自內心的籠絡大家
“創作時,我就是隨著自己的心性來發揮,怎么過癮怎么來。我受過嚴格的古典繪畫訓練,常年保持著一種個人游蕩的狀態。對于我來說,展示在博物館里的作品已經不能稱之為藝術品了,真正讓我激動地東西,它應該是藝術家發自內心的個人情感的釋放。利用古典繪畫的方式,實際上就是在利用老百姓。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是接受過古典藝術的洗禮的,某種意義上來說,它更容易籠絡大家。通過這種繪畫方式,還必須提供更多新鮮的內容給大家,要不然也就不能稱之為是藝術家,那就是匠人。在我的作品里,我喜歡借用民俗的題材,忠實于傳統寫實主義的創作手法來傳達我的那份感動。”

《梅杜薩之筏》 泰奧多爾·籍里柯于1819年創作的油畫

劉溢 1996年創作的《米杜莎之筏》
薛松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薛松曾經歷過兩次不大不小的火災,就好比牛頓看到一只蘋果掉下來于是發現了萬有引力,一切純屬偶然。這些經歷與他后來創作中經常用到燒焦的小紙片有著直接的關系,而這些紙片的來源則是他有意識的選取各種中文書刊雜志,不同的文字圖像配合著相應的主題。從傳統文化到流行時尚,從經典西畫到當代政治,薛松都會將它們拿來做輕松的調侃和戲虐,像《可口可樂在中國》、《與蒙特里安對話》、《與馬蒂斯對話》等作品。2000年薛松在香格納舉辦了名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展覽,集中呈現了借用大師作品的創作語言。在這個創作過程里,薛松嘗試著通過接觸美術史與當下語境發生關聯,例如燒掉很多與美術史相關的內容,再用燒剩的灰去勾線。這個過程對于薛松來說,是一件很過癮的重建行為,從而獲得思想上的解放。“隨著觀眾與畫面距離的拉近,整個畫面的信息量也會隨之加大,例如相互矛盾、排斥的內容會被解讀出來。”

馬蒂斯 1909 - 1910年創作的作品《舞蹈》

薛松 2005年 創作的作品《與馬蒂斯對話》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