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一片寄江南
——記著名畫家葉家和
改革開放數年來,畫界思想解放百花爭艷。當代美術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風貌雜陳,蔚然為中國文化大觀之氣象,對于藝術發展而言,此況令人欣慰,更令人振奮。其中,有一位從安徽這片熱土崛起的丹青高手——葉家和先生。早在70年代上半期葉家和的中國畫作品“周恩來和老農民”就入選當時的全國美展、人民日報、解放日報轉載報道,極富影響。他窮經皓首,孜孜以求的藝術之路,憑借著多年刻苦操練出的純正中國畫藝術語言,他的作品富有個性特色,深湛學養和現代觀會展現他善于觀察生活,體味生活的獨特審美,著力營造筆墨丹青那“鄉土的韻律,如夢的意境”。 最近由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編輯出版“大紅袍”《中國近現代名家畫集·葉家和》付梓成集,于十月出版,由全國新華書店發行。名于當今,傳于后世,可謂實至名歸。
藝術需要畫家對生活的體驗,對藝術語言形式的把握;對生活觸探程度的深淺,對藝術語言質感把握的確切與否,決定其作品品位的高下,家和1942年出生于湖北老河口市,六歲隨母親來到合肥。自幼喜丹青而又聰穎過人,在藝術活動中先后結識亞明、范曾先生并受其影響,接受了純中國畫的理念觀。他植根于鄉土,對放牛娃更是情有獨鐘,其形神容貌,刻印于心;筆從心出,墨由情隨,天趣自成,營造出一幅幅恬淡、清靈的水墨世界。縱觀他筆下的牛畫,底蘊厚,氣味醇,墨滋嫣,水清華,折射出畫家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對藝術的追求。僅以《江南雨亦奇》為例,畫家以大篆漢隸之筆意入畫,以豪放潑辣的水墨技巧結合宣紙的性能,水墨俱下,見筆見墨,并通過控筆的壓力和速度變化,使墨分五色,將牛的形體結構和力度表現的生動有致,呼之欲出,那水氣淋漓的蕉蔭,那如煙似霧的藤蘿,令人陶醉神往……
“丹青意造本無法,畫圣胸中常有詩。”家和先生繪畫的另一個題材便是他的寫意歷史人物畫。他注重借助形以外的意蘊去傳達內在的生命,表述畫家對人性的深淺、文化的嬗變的觸探與感悟,進而使其筆下的寫意人物畫升華至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然后將這轉瞬即逝的靈感之光投射于畫幅之上,營造出自己的歡悅、恬靜的藝術品格,形成一個更為鮮明的人文永恒主題。請看他的一幅《古韻自愛松風寒》長卷,下筆恣縱暢達,遒勁老辣;用水施墨鋪展疏放,或沉厚飽滿,或清雋秀逸;乍看縱深橫抹、豪情墨酣,細品詩意盎然、超凡脫俗,別有一番揮之不去的書卷氣。
古人云:“變有膽,不變有識。”改革開放以來,家和先生數度走出國門旅行、寫生、舉辦畫展,采風擷英,眼界大開。他的心胸在擴寬,氣質在漸變,為某種頓悟與妙悟積累著前因,但那質變的契機何在?“民族藝術的發展,不應是將腳塞進別人的靴子里。我們要走出去吸收一切世界藝術的營養,以現代意識來關照本土生活,將本土固有的文化滲入到自己的創作中去。”家和先生在這種成熟的理性思考指導下,堅定地邁開雙腳走進江南水鄉、大別山區。他懷著對山川故土的摯愛之情,尋覓著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那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其多年在報社工作打下的扎實速寫功力和即興構圖的天賦靈感,把感性認識的視角沖動與理性思考碰撞的火花,用線條色彩和墨點有機而生動地描畫出:水墨淋漓、如煙似霧的江南如詩的境界。這一組著意寄情江南的水墨丹青,恣意縱橫中流溢著山野的芳香,天趣飛動,底蘊豐厚,溝壑的情深,凝重雄奇中反映出對生命的感悟,幸福的渴望。
天地以靈氣而生物,畫家以靈氣而成圖。現已客居于北京的葉家和先生潛心作畫、讀書、會友。無論作品還是做人,他都一直保持著低調做人特立獨行的姿態。他的牛,他的牧童,他的山水人物,無不蘊含著濃濃的田園情懷和質樸而清新的鄉土氣息。正如黃胄先生說的:“家和的畫很生動,有生活。看來你是從生活中得來的營養。”藝無涯,葉家和先生深悟到,中國畫的筆墨和宣紙還有著豐富的生命力,等待我們去不斷地發揮和發展。將在更高層面的藝術平臺錘煉提升自己的心智和定力。去營造一個完全屬于他自己的繪畫天地。奉獻于社會,奉獻于人民。
文/邱正平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