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小冬旗裝照
北京銀座國際拍賣將于11月底舉行“冬皇故物”專場拍賣,孟小冬國劇獎學金基金會將孟小冬生前私人錄制的原版錄音帶的數字資料捐贈中國戲曲學院。11月13日,銀座拍賣與北京京劇院還將在梅蘭芳大劇院共同呈現“余音繞梁——京劇名家名劇演唱會暨‘冬皇故物’專題展覽”,屆時有“小冬皇”之稱的王佩瑜將與名凈鄧沐瑋彩唱全本《搜孤救孤》。
冬皇故物50余件上拍

杜月笙與孟小冬的定情物17克拉的祖母綠戒指
亮相今年銀座秋拍的“冬皇故物”共50余件,包括珍貴名家書畫、原版錄音帶、家書、首飾、生活用品、老照片等,涉及文化、藝術、戲曲等方面。溥儒的《觀音像》也出現在拍品之中,孟小冬1930年代與梅蘭芳仳離后便開始禮佛,1967年她由香港遷居臺北時,也將此畫帶去,并一直懸于自家客廳。
此外拍品中還有一件是梅蘭芳、余叔巖所繪折扇《梅花》(圖三),此二人都對孟小冬生命有著深刻影響,此扇原為《談余叔巖》作者、資深票友孫養儂收藏,又確知此物于孟小冬意義,而贈與她。另外還有一枚17克拉的祖母綠戒指(圖二),這是杜月笙與孟小冬的定情物,也是杜月笙唯一贈予孟小冬的首飾。
余派秘籍公開難能可貴

梅蘭芳、余叔巖所繪折扇《梅花》
孟小冬國劇獎學金基金會還將孟小冬生前私人錄制的原版錄音帶的數字資料捐贈中國戲曲學院,供京劇教學和研究使用。
孟小冬與梅蘭芳仳離后,拜入與梅蘭芳、楊小樓并稱“三大賢”的余叔巖門下后專心學藝,很少進行演出,僅在1947年于上海義演兩場《搜孤救孤》,留有實況錄音。之后更是完全放棄演藝生涯,平時在家吊嗓教學留下的錄音,均為學生們私人錄制。孟小冬去世以后,臺灣曾精選這些私人錄音,出版兩盒《凝暉遺音》錄音帶。
上海電視臺導演、中國戲曲學院戲曲研究所特約研究柴俊為介紹,經認真比對,此次捐贈錄音中,有不少兩岸均未出版過的版本,是孟小冬在不同時間里吊嗓的錄音。“《洪羊洞》‘托兆’的散板,《二進宮》的散板,都是以前沒有出現過的。”
柴俊為最感興趣的是其中的《法門寺》:“《法門寺》是余派秘籍,會的人特別少,而且會的人都不想它傳出來。孟先生也是這個意思。她吊過兩次《法門寺》,都只吊散板,不吊核心唱段,而且弟子的偷錄很不清晰。但這次的錄音中,不僅有四句散板非常清楚,而且唱完之后她興致很高,反串花臉唱了四句劉瑾的詞,這是非常特別的。”
“被封鎖60年”的孟小冬

孟小冬與杜月笙在香港的結婚照孟小冬與杜月笙在香港的結婚照
孟小冬傳記《氍毹上的塵夢》作者、中國傳記文學學會主席萬伯翱說,“談孟小冬不能不談梅蘭芳、杜月笙和余叔巖,這是她一生中對她影響最大的三個男人。但梅蘭芳被樹成了一種光輝典范,所以孟小冬就得一筆帶過,而杜月笙又被妖魔化得很厲害。孟小冬在大陸,可以說是被封鎖了60年。”
孟小冬出身梨園世家,12歲便開始登臺唱老生,紅遍上海。1925年,18歲的孟小冬來到名伶云集的京城。
1927年農歷正月二十四,梅蘭芳迎娶了孟小冬,但當時梅蘭芳已有兩房妻室,孟為梅府所不容,終于1931年兩人仳離。孟小冬避居天津,禮佛茹齋。
1938年,孟小冬拜入余叔巖門下,成為余的關門弟子。余叔巖1943年去世,孟小冬為此守喪三年。
1947年,杜月笙借60大壽舉行賑災義演,南北名伶齊聚上海連演10天。1949年,孟小冬隨杜月笙全家赴港,1950年兩人在香港舉行婚禮,次年杜月笙病逝。
1967年,孟小冬赴臺,并度過了生命中的最后10年。在外孫金祖武看來,外祖母最后的生活非常儉樸:“最大的樂趣是遛狗和看電視。電視她看京劇,乃至臺灣戲曲她也看,雖然聽不懂臺灣話。偶爾和親戚朋友一起打麻將。”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