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悲鴻(1895-1953) 康南海六十行樂圖
設色紙本 鏡框 丁巳 1917年作
87×121cm 約9.5平尺
RMB: 7,000,000-9,000,000
題識:孔子紀元二千四百六十九年丁巳暮春,敬為南海先生作六十行樂圖。門人徐悲鴻。
鈐印:悲鴻
說明:上款人為康有為(1858年-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漢族廣府人,生於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稱康南海[1],光緒廿一年(1895年)進士。
著錄:
1.《良友畫報》曾刊“有修養之畫家徐悲鴻及所作康有為像”上海1972年發作。
2.《徐悲鴻作品集》外文出版社,1996年。
3.《徐悲鴻作品集》續一,文物出版社,2009年。
4.《春之歌——世紀悲鴻作品收藏大展》圖版,康南海六十行樂圖,徐悲鴻紀念館,保利藝術博物館,2010年。
5.《徐悲鴻—從畫師到大師》P34-35,北京出版社,2011年。
6.《中國近現代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四)p106,保利藝術博物館,2012年5月。
在大師的成長歷程中,關鍵時刻總會有“貴人”施以援手,這樣的例子,古往今來甚多。如齊白石離不開徐悲鴻等人的發現、提攜,而徐悲鴻本人,也曾得到過康有為的幫助。
1915年,年方弱冠的徐悲鴻辦完父親的喪事,只身赴滬謀求發展。初闖上海灘的他,立即感受到了都市的冷漠,雖身懷才藝,求職之途卻并不暢通,以致無人賞識而落魄街頭。為了謀生,他畫過廣告、插圖,幾致山窮水盡。不過,當年的上海灘,不怕人不識,只怕無本事,謀生求職,一憑才藝,二靠機遇。時有猶太富商哈同,在報上刊登廣告,征求倉頡畫像,徐悲鴻創作的《倉頡像》有幸被選中,年紀輕輕的徐悲鴻,命運就此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他應邀入住哈同花園任美術指導,為哈同夫婦和倉圣明智大學校長姬覺彌畫像,靠著姬的引薦,結識了眾多海上名流。其中,尤以康有為的名聲為最大。康有為與徐悲鴻甫一交談,便十分賞識其才華,徐悲鴻亦久聞康南海大名,遂執弟子禮于康氏門下,研習書法。由此,得以縱覽康氏珍藏的書畫碑帖,眼界為之大開,逐漸萌發了走出國門、融合中西畫風的渴望。在徐氏攜蔣碧薇赴日求學之際,康有為特地書贈“寫生入神”橫披,為其壯行。
為報答康有為的知遇之恩,徐悲鴻曾為老師精心繪制了油畫像,也為康氏家人作畫,如為康夫人何彤理所作水彩畫像,以及這張全家福式的《康南海六十行樂圖》等。從畫面的精致程度可見畫家創作時傾心竭力的專注態度。
該畫以當時流行的月份牌擦筆畫法結合水彩畫的點染技法來描繪,刻畫細膩而有韻致。康有為全家十三口人,以康為中心橫向錯落展開,康氏顯得儒雅博大,左側前方年長婦人則慈祥富態,其它婦女端莊賢淑,加之兒童、寵物點綴其間,益顯生動。畫中明顯加大了畫中人物的頭部比例,康氏家眷都顯得頭大身小,這就突出肖像畫的特征,畫中女子們發式的描繪,也表達了其時西風東漸的時尚。
值得注意的是,此畫一改以往人物肖像的傳統畫法,運用焦點透視來組織構圖,強調了畫面的空間縱深感。為了不使人物處在過于明確的光源下,畫家選擇了室外的漫射光表現法,既成功地避免了一度令中國人不悅的由陰影產生的“陰陽臉”,同時又通過衣著設色和人物腳下的陰影以及紅釉花盆的高光,明確展示了西畫的光源畫法。
這幅畫充分體現了徐悲鴻早年的創作思維和寫實技巧,運用的是西畫技法,表現的卻是中國大家族那種共享天倫、其樂融融的氣氛,畫家把康氏一門置身于春光明媚,假山樓閣的中國私家園林里,也顯示了獨特的東方情調,體現出畫家中西合璧的藝術理念。
此畫不但是徐悲鴻重要的早期畫作,也是研究早期中國西洋畫發展的重要資料,具有特殊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對于近代史和藝術史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上海嘉禾拍賣
官方網站:www.jhpmzx.com
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2616738357/profile
微信公眾號:shjhpm
傳 真:021-32558666
郵箱:jhpmgs@126.com
公司網址: www.jhpmzx.com
公司地址:上海靜安區延安中路1111號延安飯店東苑一樓嘉禾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