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珍寶背后的故事
元大都城址內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
元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坐像
元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坐像,1955年北京西城區定阜大街出土,是元大都城址范圍內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它以優美的藝術造型,精湛的燒制工藝,獨特而完美的藝術風格,展現了元代雕塑藝術、佛教造像藝術和景德鎮窯瓷塑燒制工藝的最高水平,為首都博物館典藏的重要瑰寶之一。
水月觀音像通高65厘米,頭戴寶冠,冠的正面有一小化佛(殘),廣額豐頤,眼瞼低垂,神態安詳。觀音跣足而坐,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搭于右膝上,左手支于身體左側,姿態優美大方,給人自然閑適之美感;上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飾網狀連珠式瓔珞,袈裟及下裙上亦垂掛連珠式瓔珞,裝飾繁縟,雍容華貴。全身肌肉柔軟細膩,其中面部及手足的肌肉尤其生動,在青白色釉料的映襯下,更顯優雅溫婉。而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其慈祥悲憫的眼神,意在觀照水中圓月,又似俯視蕓蕓眾生。
此像胎質潔白細密,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色潤柔和,制作工藝無與倫比。首先是整體塑造精準大方,采用了塑、捏、壓、琢等不同手法塑造頭部、身體和四肢等部位,然后對不同部位進行細致修整,最后對菩薩面部及神態進行刻畫。同時局部塑造也一絲不茍,而尤為突出的是其寶冠,正面安有一尊小化佛(阿彌陀佛坐像),為觀音菩薩身份的標識,冠的背面是一朵瓷塑的蓮葉;寶冠為單獨燒造,可以取下,又大大增添了燒造的難度。另外,此像的右肘搭于右膝上,整個右臂懸垂于膝前,這一細節也是工藝精湛的重要體現——同時代、同材質的水月觀音像以膝支撐手臂之處均靠近腕部,而此像改懸腕為懸臂,不僅制作難度更高,整體造型也更為優美。
水月觀音這一造型樣式在早期佛教經典中并無記載,是佛教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據《歷代名畫記》記載,這一形象最初由唐代著名畫家周昉創塑。此后,水月觀音即受到世俗社會的廣泛崇信與青睞,一直盛行不衰,而宋元時流行尤甚。
水月觀音是漢地自行創造并流行的一種造像題材與造型,但其風格明顯受到了當時藏傳佛教造像藝術的影響,體現了漢藏藝術融合的鮮明特點——此像全身結構勻稱,比例適中,特別是腰部有明顯的收縮,這些體現了明顯的藏傳造像特點。而同一時期的中原造像大多體態豐臃,軀體結構不甚講究,與藏傳造像迥然不同。值得一提的是,類似漢藏風格的元代瓷質造像還有上海博物館的元青白釉觀音坐像、北京藝術博物館的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加漆描金釋迦牟尼佛坐像等,由此可見漢藏融合的現象在當時陶瓷造像上較為普遍,已成文化藝術潮流。元代時我國重新實現大一統的政治局面,統治者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而對佛教尤其尊崇,這給佛教和佛像藝術提供和創造了較大的發展空間。正是由于國家的統一和統治者的大力扶持,元代的佛教造像藝術重新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展現出新的時代藝術特征。同時元代藏傳佛像藝術的傳入豐富了內地佛像藝術的形式和風格,極大地促進了漢藏佛像藝術雙向的交流與融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