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正2014年秋拍新增“物呈心境”——文玩雜項專場,涵蓋玉器、銅器、木雕、松石瑪瑙等一百余件拍品。
精品欣賞:

清 銅雕龍鳳紋雙聯瓶 尺寸:H 14.5 cm 款識:“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
說明:該件拍品瓶體銅胎,斂口,弧腹,呈橄欖式。雙瓶一大一小相連成一體。外壁銅鑄龍鳳紋。整器銅鑄紋飾極盡巧思,寫實與變體紋樣結合,繁復而富有裝飾性。姿態挺拔華美的夔鳳盤踞伏于大瓶瓶口,雙瓶合一,鳳尾婉轉展開。所鑄昂首夔龍,與夔鳳遙相呼應,身軀環繞瓶身,龍尾回卷。雙瓶外底內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配銅質底座,袋足,封頂,內凹出楞一周,并內書“乾隆年制”四字雙行楷書款。底座紋飾與瓶身相應,變體龍紋滿富周身,具有極強的裝飾意味,器形延續了商周青銅器的造型,與瓶體相配,彰顯器物的古樸華麗,美不勝收。
清代掀起復古之風尚,考據學得以大為發展。清高宗乾隆皇帝尤其雅好慕古,因而此時期的工藝造型、藝術及紋飾圖案明顯表現出了仿古器物的風格,往往取商周青銅器的典雅厚重,以及耳飾、足座等各部位的特殊形制。此器既是一例。整器胎體厚實凝重,銅質精煉,造型獨特。
本件拍品所采用的雙聯瓶造型,器型源于新石器時代的雙聯壺,又稱聯體瓶、合歡瓶、珠聯瓶。在清乾隆時期特別流行,景德鎮窯生產的雙聯瓶有青花、粉彩、琺瑯彩、單色釉等品種。此外所采用的主題紋樣龍鳳紋,寓意美好,恰與雙聯瓶的造型相應。在中國原始社會,龍、鳳作為大自然神秘力量的象征而受到崇拜。到奴隸社會,龍、鳳由某些氏族的圖騰轉化為最高統治者祖先的化身。這種觀念到封建社會初期進一步得到延伸,龍、鳳就變成封建皇帝和后妃政治權利的標記。龍的形象在封建社會后期更是不允許民間使用。整個封建時期的宮廷裝飾藝術中,龍、鳳始終處于顯赫的地位。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為了體現“君權神授”的思想,無論皇帝行使權利之處的太和、中和、保和三殿,還是皇帝處理政務及后妃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及東、西六宮,到處是龍、鳳形象。因而可以以龍鳳形象作為裝飾的各類器物足見其在所處歷史背景下的分量。因而本件拍品無論工藝、用料及其所包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均屬不可多得之品,堪為收藏之佳作。

清 黃楊木雕葫蘆形小盒 尺寸:L 8.6 cm
說明:此盒以黃楊木雕成,整體雕琢為葫蘆造型,由器蓋和器身兩部分組成,子母口上下扣合,咬合緊密。芥蒂處浮雕瓜葉瓜蔓,垂落至器蓋下部,相互纏繞,另一側雕刻葫蘆一顆,碩大飽滿,葫蘆下方花蝶款款飛舞,生動逼真。器身頂部芥蒂處與器蓋相應,浮雕略作枝葉,形象生動。
黃楊木是產自我國南方的一種木料,生長百年,直徑才加粗一尺,其木質柔韌細密,色澤淡黃無疵,細膩潤澤可與象牙媲美。清代地方官員進貢的各式文房雅具當中,以黃楊木為材者是必不可少的。而此件黃楊木雕葫蘆形小盒不僅選材質感細膩,造型更精巧可人,施雕琢之功而形神兼備,如出自然,所刻畫的紋樣,不中繩墨規矩而愈顯栩栩如生,工藝精湛,為清木雕小器中的珍品。
拍品的主題紋樣葫蘆,自古以來便是化解疾厄病痛、聚氣納神之靈物。葫蘆為藤本植物,藤蔓綿延,結食累累,籽粒繁多,故被視作象征和祈求子孫萬代的吉祥物,葫蘆蔓上結著數個葫蘆的圖案被稱為“子孫萬代”。葫蘆又諧音“福祿”,寓“福祿滿門”、“福祿萬代”、“福祿雙至”、“喜福無邊”之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亦受到世人的追捧。
整器以黃楊木精雕而成,體堅實,質細膩,色褐熟,雕琢工藝精良,線條流暢,造型飽滿,氣韻潤澤,寓意佳美,把玩甚佳。

清咸豐—同治 竹編鑲奇楠桃花鱖魚紋宮扇 尺寸:L 41.8 cm
說明:宮扇分為扇面與扇柄兩部分。扇面以蒲編成,其扇緣編織邊條。扇面編織經緯錯疊,局部呈現卍字紋路,細密平展,毫無縫隙,歷久彌新。扇面鑲嵌以奇楠為材,雕刻桃花鱖魚形象,鱖魚體胖肥美。桃花或含苞待放或怒放爭艷,枝葉展開各自盛開,此情此景正映襯了唐人張志和的《漁歌子》詩句:“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與宮扇相配,表達了所有者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所用奇楠是沉香中極為珍貴的一種,自古不宜多得。自漢朝起,皇室祭天、祈福、禮佛、拜神、室內熏香,奇楠為最重要的香材。古時中國的皇帝床上必備三味香料,即:麝香、龍延香、奇楠香。而奇楠沉香,在當時的皇室更是被傳說成具有喚魂之功效,概與沉香能提神,鎮靜的作用有關。該件拍品雖然扇面所用之才稀疏平常,但鑲嵌之物卓然不群,賦予了人文雅士之閑情逸致,甚為難得。
扇面與扇柄連接處巧做“常平五銖”紋樣加以裝飾。扇柄刻劃變體“壽”字及團壽紋樣,寓意吉祥美好。
深厚的文化底蘊為中國的扇文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因而扇之價值在歷史中傳承,更在其所富含的文化內涵。本期介紹的北京東正2014年秋拍拍品——竹編鑲奇楠桃花鱖魚紋宮扇,可謂神、形、意俱佳,堪為收藏之佳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