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收藏選擇青年藝術家的N個理由
近年來青年藝術家群體備受關注,以青年藝術家為主要對象的展覽、推廣項目層出不窮,學術上的活躍也帶動了收藏的火熱,甚至以高價精品為主要對象的企業收藏也開始關注青年藝術家作品。那么究竟是哪些特質吸引了企業的關注和收藏呢?讓我們歷數企業收藏青年藝術家的N個理由。
青年決定未來,企業收藏未來藝術史的雄心
“青年藝術家代表著藝術創作的現狀事實,更代表著藝術發展的未來趨勢”,這是被不少藏家視為青年藝術家收藏指南的《中國當代藝術新世代:青年決定未來》序言的第一句。許多具有前瞻性的企業,會通過收藏青年藝術家作品,建構、完善企業的當代藝術收藏體系。
瑞銀集團(UBS)素有藝術收藏的傳統,其收藏歷史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藏品總數多達3.5萬件,以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藝術為主。在2010年左右,瑞銀曾進行了一次收藏策略調整,調整后更集中于20世紀60年代以后的藝術品。瑞銀集團(UBS)亞太區藝術藏品主管史蒂芬·麥卡布雷(Stephen McCoubrey)表示,目前瑞銀收藏傾向于“直接從藝術家手中購買作品,主要收藏新興藝術家的作品”,中國青年藝術家曹斐、徐震、史國威等,都在瑞銀收藏名單之列。其中攝影藝術家史國威也許不像前兩位那樣在國內被熟知,但瑞銀看重的是其“致力于在西方大師繪畫、中國傳統書畫和當代中國現實問題之間作出比較”的藝術史視角,史國威所采用的黑白照片手工上色技法,也在數碼技術大行其道的當代攝影中顯得復古而獨特。2012年至2014年,瑞銀集團陸續收藏了《今夕為何年》、《婚柬》、《湖水》等作品,其中前兩件為史國威早期代表作,曾于瑞銀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普普狂熱”藝術藏品展中,與安迪沃霍爾、羅伊·利希滕斯坦、奧登伯格等波普藝術大師的作品共同展出。
創作形式、媒介多樣化,提供獨特的視覺體驗
企業收藏的一個主要功用,便是利用藝術品的視覺審美功能,提升企業辦公環境,豐富員工及客戶的體驗。除了對企業收藏體系在學術上有所貢獻,青年藝術家的創作形式更加多樣化并喜歡嘗試新穎的媒材,能夠于公共空間中呈現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正如著名策展人、美術史學者趙力教授所言“我們總是激賞那些勇于創新并將自我的氣質落實為具體藝術實踐的藝術家,總是期待著更為年輕的一代給予我們的視覺驚喜。”
羅斯洛克文化藝術集團位于北京的辦公室曾長期展示青年藝術家陶娜的代表作《天闕》,這件作品曾在威尼斯建筑雙年展展出。作品由三層截然不同的畫面組成,分別是綠色調的故宮平面圖、土黃色的火星地貌、深藍色調的銀河。這些畫面繪制在數千塊方形橡膠磁鐵上,觀眾可以與作品進行互動,取走自己喜歡的方塊或將方塊重新組合形成畫面的變化。在羅斯洛克辦公室陳列期間,工作人員用畫面上的色塊組成了集團名稱的縮寫,充滿趣味性的互動令每個經過的員工和客戶印象深刻。
思路開放,易于溝通合作
一個公司的身份或定位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及傳播,比較常規的有商標、Logo設計、品牌建設、廣告投放等,一些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不滿足于這些傳統且過于強制性的方式,而選擇向藝術家訂制作品或進行跨界合作,通過藝術的形式傳達企業文化形象,相對于默默無聞的收藏更具有事件性和新聞點,企業的參與度和互動性明顯加強,有利于企業形象的宣傳推廣。在此種需求下,年輕人普遍更加開放的思路和易于溝通,也是企業愿意與青年藝術家合作的原因。
2014年7月,著名汽車品牌寶馬發布了新車款BMW3系馬年限量版,為更好的詮釋新車理念并體現企業對文化的尊重,寶馬特別邀請青年攝影藝術家劉韌根據新車特質專門創作了一件作品,該作品源于劉韌的代表作“尋夢”系列,夢幻的水景與白馬既延續藝術家自身的創作脈絡,又暗示了新車款充滿青春激情、動力澎湃的內在特征。
高性價比和升值潛力
企業藝術收藏作為企業資產配置、財務安排的一種手段,已被多數企業所認可、采納。許多企業傾向于選擇價格較高、穩中有升的成熟藝術家,認為投資回報能有所保障。也有少部分企業另辟蹊徑,挑選具發展潛力的年輕藝術家作品。前者固然相對保險,然而后者的選擇如果是在謹慎的考量并具有一定專業眼光的前提下,其回報率通常超過前者數倍。
其道理不難理解,在藝術家年紀尚輕時,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入,必然比等到其享有盛名時再追高劃算得多。20世紀90年代初,知名床墊生產公司席夢思(Simmons & Simmons)僅花費幾千英鎊便收藏了當時尚不很出名的畫家彼得·多伊格(Peter Doig)的作品《鐵山(Iron Hill)》。僅幾年后,這件作品的價值迅速上漲,公司在2006年將該作品送拍,以高達50萬英鎊的價格售出。一年后這件作品再次上拍,成交價高達百萬,目前該作品價值700萬英鎊。
類似案例不勝枚舉,甚至不乏青年藝術家價格增長的神話。劉小東在20世紀90年代初作為新生代畫家代表人物嶄露頭角,1991年開始有作品上拍記錄,根據雅昌油畫個人指數,2000年其成交均價僅為5855元/平方尺,甚至在1999年北京瀚海迎春拍賣中,其早期代表作《白胖子》成交價僅44萬元,2010年秋拍中同樣在瀚海,該作品以3102.4萬元成交。僅時隔9年,漲幅近700%。
盡管隨著國內藝術市場的逐漸成熟,這樣的神話難以重現,然而優秀青年藝術家的增值潛力依然不容小覷,企業收藏對這樣高性價比、回報率的作品自然無法抗拒。
推動藝術發展,體現企業社會責任
與私人收藏僅憑個人喜好和彰顯個人品味不同,企業收藏是對企業品牌、企業文化、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戰略性建設。而收藏贊助年輕藝術家,需要對青年藝術家群體進行持續的關注和投入,并且具有公益性質,尤其能體現企業支持與推動文化藝術未來發展的決心。
泰康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即通過旗下藝術項目泰康空間對青年藝術家的支持與收藏,為企業贏得了良好口碑。泰康空間創辦于2003年,秉持為泰康人壽建立起具有美術史意義的藝術品收藏體系為宗旨,其收藏理念為“追溯與激勵”,其中“激勵”便主要面向青年藝術家,支持實驗藝術項目并進行收藏。2009-2011年間,泰康空間策劃了系列展覽項目“51m?”,共邀請16位國內非常活躍的年輕藝術家進行展覽,作品涉及裝置、攝影、錄像等多種媒介,頗具實驗性,并且配合作品集、訪談集的出版,獲得業內外的一致好評,奠定了泰康人壽在國內企業收藏界的領先地位。
汽車企業梅賽德斯-奔馳歷來注重通過藝術贊助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關于梅賽德斯-奔馳對青年攝影藝術家陳漫的收藏和贊助,奔馳公司中國區前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麥爾斯(Klaus Maier)表示:“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現代藝術家也開始在國際藝術舞臺上展露頭角,并獲得國際藝術界的持續關注與認可。我們此次所支持的青年藝術家陳漫便是其中才華橫溢的一位。我們希望能夠借助與今日美術館的戰略合作,支持更多擁有夢想和才華的藝術家,從而促進國內與國外藝術家、藝術機構、藝術活動的良性互動,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前進。”
此外,見證年輕的藝術家與新興的企業共同成長,在收藏的青年藝術家逐漸成功時感受到“慧眼識珠”的樂趣……也許都是企業收藏青年藝術家的理由之一。然而歸根結底,企業收藏的本質是樹立企業品牌、傳達企業文化、體現企業社會責任的一種戰略性建設,藏品便是企業精神、形象的外化和具象化。正是青年藝術家鮮活的創造力和充滿無限可能的特質,吸引著企業藏家,通過收藏的方式,將這些美好的特質外化為企業形象的一部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