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6日晚,保利香港“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在香港君悅酒店舉槌。中國及亞洲現當代藝術版塊重點拍品包括趙無極、朱德群及常玉等多位現當代大師的博物館級別作品。此外,還推出現代抽象藝術以水墨為媒材創作的專題,呈現東南亞華人藝術家陳文希1980年代的重要作品《鷺鷥》。在當代藝術方面,從李山胭脂系列開端最關鍵時期代表作《胭脂》、曾梵志《安迪·沃霍爾肖像》與周春芽早期重要代表作《紅色山石》,亦呈獻日本、東南亞國際級藝術家的頂級作品,另外,星星畫會專題與一系列中國具代表性的新銳藝術家作品也有集中呈現。
曾梵志《安迪·沃霍爾》1947萬港幣成交
曾梵志2004年作《安迪·沃霍爾》
曾梵志2004年作《安迪·沃霍爾》以1947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9,000,000-12,000,000。
在曾梵志的亂草系列中,肖像為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安迪.沃荷(1928-1987)形象的反復出現,顯示是他最為鐘情而持續摹寫的一位人物。此幅《安迪.沃荷肖像》 中隨機勾勒的肆意線條,承載中國古代草書的遒勁,狂舞的筆觸充滿生命力欲掙脫桎梏,曾梵志曾說:“創作需要偶然的因素。”在杰克森.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1912-1956) 直覺性偶然創作下,藉錯落有致、收放自如的交迭曲線,流瀉著藝術家滿腔的熱情,觀眾因而跟隨奔放即興的節奏線條,產生動感十足的視覺饗宴。
李山《胭脂》1121萬港幣成交

李山《胭脂》
其中,李山《胭脂》以1121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10,000,000-15,000,000。
這件創作于1989年的《胭脂》 ,畫中人體正是李山本人。“沒有臉,沒有頭,我表達的不是一個人完全的社會屬性,給歷史解碼,給意識解碼 ” 。在3米69的巨幅畫作中,他將人體器官與植物花朵組合為極具震撼性的畫面,不僅帶有強烈的性暗示,也揭示了他對生命本質的探討。畫面幾近真人尺寸的男子軀干,左右手分別手持兩朵彷佛花開并蒂的花朵,花從生殖器官的末端生長出來。藍底粉花、妖嬈絢爛,虛浮的胭脂與嚴肅的人體,鮮艷的橘紅色與人體的灰黑色,形成嚴肅與戲謔的極端并置。健碩的肢體在柔媚荷花襯托下更顯詭秘誘惑、陌生不安,有著憤世嫉俗的批判性。作品憂傷、曖昧、缺失,剝離了各種歷史、文化、社會的附加價值觀,回歸原生態。
周春芽《紅色山石》708萬港幣成交

周春芽1999年作《紅色山石》
周春芽1999年作《紅色山石》以708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5,000,000-7,000,000。
周春芽從1990年代初期開始創作“石頭”系列,從單獨的石頭個體,逐漸轉為帶有風景的山石描繪,至1999年的《紅色山石》完全臻至成熟,以傳統山水的脈絡與表現主義色彩,強調出經由主觀意識轉化的自然環境,風景的解構與重組,透露了周春芽對于自然環境的獨特觀點。
草間彌生《上天的啟示》495.6萬港幣成交

草間彌生《上天的啟示》
草間彌生《上天的啟示》以495.6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2,400,000-3,600,000。
《上天的啟示》結合所有草間彌生的基本創作元素于一身:連續性的重復、顛倒變形的圖案、幾何形狀的積累與圓點,在單純又繁復的元素中令人目眩神迷,這對觀者而言是一幅迷惑而又隱含精神治療意味的視象。透過相似的圖形排列、完美對稱與不完美對稱的無限延伸擴張加以傳達,也許以藝術家本人的話語最能作為總結:“我們的地球只是數百萬圓點中的一個……我們必須要在圓點中忘記自身的存在。我們必須讓自己失落在不斷前進的永恒幻夢中。”
周春芽《瓶花》318.6萬港幣成交

周春芽1994年《瓶花》
周春芽1994年《瓶花》以318.6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1,200,000-1,800,000。
中國傳統寫意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藝術家透過對于物象的觀察和了解,取其形態背后的意態。周春芽經過了德國新表現主義的洗禮,創作于1994年《瓶花》雖描寫瓶中花卉,卻并非傳統文人畫中優雅脆弱的花朵,而是以粗獷張揚、富于角度轉折的筆觸描寫枝椏,藝術家不再著眼于花朵本身的描繪,僅運用線條呈現怒放的意象。在周春芽對于自然形態的掌握下,《瓶花》不僅去除實景與空間的定義,徹底脫離我們印象中的桌上靜物,白瓶是畫面中唯一連結現實生活的人工產物,周春芽細膩刻畫出瓶身的紋樣,瓶中植物卻彷佛脫離桎梏一般,突破花瓶的限制而蓬勃生長,更影射了周春芽寄托于畫面的深刻意涵。
展望《假山石#84》177萬港幣成交
展望《假山石#84》
展望《假山石#84》以177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750,000-950,000。
1995年展望在扭曲的錫鉑紙找到靈感,開始創作不銹鋼假山石系列,嘗試以新時代的產物“不銹鋼”,演繹傳統文人之情,以創造當代的文人藝術。北宋書法家米芾提出「瘦、皺、透、漏」作為評判山石的標準,我們正可以此賞析《假山石#84》。《假山石#84》的外型如輕輕傴僂的老者姿態,修長的身形超然于世,散發文人閱歷豐富的神彩;不銹鋼的材質使石頭外層光滑,但折射的特性使表面閃著一道道的光芒像凹凸紋理,隨著光線變化,彷若吹皺春水,一池的波光粼粼。「透」原本指石頭內部相連孔系脈絡,讓水能由上而下穿透石頭。而「假山石」是一體成型不銹鋼外模與一以貫之通透的內里,與原先的概念不謀而合。
楊飛云《畫布前的人體》177萬港幣成交
楊飛云《畫布前的人體》
楊飛云《畫布前的人體》以177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700,000-1,000,000。
《畫布前的人體》帶有明顯西方古典主義風格,側身而立在畫布前的女孩略帶羞澀的表情,在安靜簡單的畫室里顯得相當突出,靜謐的燈光柔和的照射在她的身上,配上身后的空白畫布,使畫面呈現景深外,也有深邃的空間感。對于深度與透視法的應用,深刻反映了楊飛云在古典主義風格上一種探索,既有西方對于寫實與擬真的重視和技巧的嚴謹,也蘊含著東方含蓄典雅的人文精神。
王光樂《水磨石》141.6萬港幣成交

王光樂2006年作《水磨石》
王光樂2006年作《水磨石》以141.6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500,000-700,000。
作為N12藝術團體的創始人之一,王光樂2002年開始的“水磨石”和2006年開始的“壽漆”系列作品,不僅奠定他作為一位個體創作者的方向也因為作品的深邃內斂而成為中國70后年輕藝術家的重要代表之一。《水磨石》 屬于“水磨石”系列,創作于2006年。這件作品呈現了這個系列的成熟風格,藝術家通過繁瑣的過程具有時代特征的建筑材料水磨石上的細微紋理再現到畫布上,畫面經常呈現了非常隱晦的條紋,試圖以無意義和無情感的狀態表達一種對歷史性與經歷痕跡的記憶。這個系列里王光樂所要表達的主題正是時間與記憶。
李爽《盲女》129.8萬港幣成交

李爽《盲女》
李爽《盲女》以129.8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480,000-600,000。
《盲女》是李爽對眼睛進行特殊關注的開山之作。“《盲女》是第一次有意識地在作品中畫很多眼睛。意識到有一個希望,但還看不見,只朦朧地在心里感覺到了。那種感覺和后來畫的《希望之光》差不多,就是冥冥中對生命的神秘的領悟”,李爽說。至今李爽的作品中還經常出現眼睛。所以,《盲女》是李爽星星畫會時期最重要最典型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極高的中國藝術史研究價值。
張恩利《塑膠椅》118萬港幣成交

張恩利《塑膠椅》
張恩利《塑膠椅》以118萬港幣成交,此前估價HKD600,000-800,000。
《塑膠椅》 是張恩利2010年的作品,并隸屬于他最為著名的《靜物系列》。《靜物系列》是張恩利透過繪畫來回顧自我的一種途徑,《塑膠椅》透過描繪隨處可見的椅子,張恩利將整體與局部并置,并消除了三維立體感,卻又反差極大的點出了光影變化和其帶來的紋路線條表現。藝術家以此突顯了看似單純的日常事物,在塑膠椅脫離了它的實際用途后,在構圖中呈現出既平面又立體的空間陳述。這正是他想表達的創作理念:看似平凡的東西后面卻可能蘊含復雜的涵義。張恩利以極為單純的造型語言,達到一種不簡單的具象表征,在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事物間,建立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嶄新風貌。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