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小東作品《違章》
當代社會的生存風景
在2014年10月5日舉行的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晚間拍賣”上,劉小東的社會性寫實作品《違章》成為最大亮點。這張劉小東創作于1996年的《違章》以4500萬港幣起拍,在經過一番激烈的角逐后,由場外買家通過電話委托以5800萬港幣價格落錘,刷新了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
《違章》是劉小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劉小東上世紀90年代極重要的代表作,參展無數,包括1997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以及1998年英國的“代表人民”群展等。據蘇富比亞洲當代藝術主管林家如早前透露,該作品定在5000萬港元起拍,一旦成交將再次刷新劉小東早期作品的成交價,甚至有望超越大尺幅一組十八件的《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及五聯作品《溫床NO.1》,締造新的紀錄。
劉小東的作品很早便進入了市場。1988年從中央美院油畫系三畫室畢業后劉小東很快就辦了個人畫展。1990年5月,中央美院畫廊舉辦“劉小東油畫展”共計展出了20幅作品。參觀者除校內畫家和理論家,還有很多校外戲劇界、電影界人士,其轟動程度為該畫廊前所未有。被稱為內地油畫市場的奠基人的收藏家吳爾鹿從美國親臨劉小東的展場,用4萬多美元收購了20余件作品。
從創作過程而言,劉小東的寫實主義是一種艱苦的寫生,他的作品并不是在畫室中對著模特創作出來的。他走遍大江南北,他畫中的人物有三峽的建設者、軍營的軍人、青藏高原的放牧者……這些人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劉小東的寫生畫作尺幅十分大,有時為了一幅或者一組畫要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超過一年的時間,畫中凝結了他許多的心血和感情。劉小東的這些作品充滿了他個人的寫實風格。有人評價劉小東堅持的是“具體的現實主義”,也許他筆下的人物不是那么“逼真”,甚至略顯粗糙和懶散,但是,他并不是在簡單的抄寫現實,而是通過油畫作品體現時代精神,這正是劉小東寫實風格的優勢所在。
范迪安在評述“劉小東1990——2000十年回顧展”時寫道:“劉小東的繪畫十分鮮明地表達了1990年代文化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母題,就是當下生存的精神獨立”。劉小東描繪的重要對象,是生活在社會普通階層的小人物,他用小人物的喜怒哀樂和最日常的生活狀態,展示了當代社會的生存風景。代表作如1996年的《違章》、1998年的《垃圾火》等等。
市場在理性中平穩增長
從歷年劉小東上拍作品的均價來看,2005年春季開始其市場均價由9,692元人民幣躍升至52,814元人民幣,短短1年的時間就增長了近五倍。隨后價格一路上揚,在2007年秋季達到了一個高峰,這時的市場均價是227,869元人民幣。2008年至2009年,劉小東的作品均價經歷窄幅調整后進入了一個低谷期,在2010年春拍時開始發力上漲并達到了第二個高峰,這時的市場均價為343,533元人民幣。他的21件作品的總成交額達1億3000余萬元,其中13件超過100萬元、4件超過1000萬元。在12月份的10天之內,他的3件作品成交價在2000萬以上。在“北京保利”的 “現當代中國藝術夜場”上,2007年作《青藏鐵路》也以2184萬元易手。此后經歷了一次低位調整后沖高,2012年秋季實現了每平尺471,708元人民幣的高價。2013年以來,劉小東的作品市場價格一路回落,依照其平均兩年就出現一個高峰來看,2014年秋季其作品價格表現也會不俗。從歷年上拍的數量來看,劉小東的作品極為稀缺。截至目前,劉小東上拍的數量最多的時間是2006年共計40件。近兩年,其作品上拍量僅為個位數。
劉小東喜歡隨時抓拍感興趣的人或事物,他的繪畫并不是單純地“抄照片”而是以照片為素材,將其中的不同片段重新整合,作品中的景象明顯與照片不同。查爾斯?麥瑞維瑟在《雙重交錯》一文中對此有過詳盡分析:1996年作《違章》中18位年輕工人赤身擠在卡車廂里,看似真實的鏡頭,而素材照片中的人物都穿著衣服,更像是去參加活動的學生。
早期作品受關注
劉小東早期成名作品更多的是關注生活點滴,而成名后的作品,關注更多社會現象,關注點發生了變化并不影響觀者對藝術的判斷。相對而言,劉小東的早期作品在市場上更受歡迎。劉小東1995年創作的作品《兒子》曾三次上拍,從2000年嘉德秋拍的44萬到2005年嘉德秋拍198萬,再到2011年在保利以1150萬成交。僅從這一幅作品的三個成交時期分析,總體而言劉小東早期作品價格更高。因為早期作品數量較少,經過時間的沉淀其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已經成為當代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2005年后,劉小東傾向于創作一些巨幅作品,雖然也有高價格產生,但更適合機構收藏。
嘉德拍賣油畫部總經理李艷鋒表示,從二級市場上來看,劉小東的新作出現相對較少。例如《三峽新移民》《戰地寫生-新十八羅漢像》《溫床NO.1》等都屬于大型綜合性創作。而綜合性創作是劉小東對某一事件或者政治、社會現狀的主題創作,帶有比較特殊的創作背景。在創作手法上,不僅采用了架上繪畫,還配合了電影、紀錄片等視頻因素。類似作品的價格判斷不能單從作品的藝術價值去分析,而是需要結合多方面因素。
對中國現當代藝術作系統性收藏的藏家或機構都不應該繞過劉小東。劉小東的重要作品基本都已在拍賣上露過面,很低的換手率恰恰說明劉小東作品多為長期資金或收藏性資金所關注。據業內人士表示,劉小東拍賣成交價前十名的重要作品的收藏比較分散,也有藏家比較偏愛劉小東,但這些群體并非由所謂“專職收藏劉小東的藏家”構成。任何真實的交易價格都是由供需關系決定的,因此劉小東高價作品一旦露面,高價位仍會保持。
當然購買藝術品首先應該出于喜歡。李艷鋒認為,作品是否能打動自己是投資收藏的最基本出發點。在決定購買時,應聽取專家建議,例如拍賣公司、畫廊以及美術研究學者,從二級市場、一級市場以及學術層面多方面判斷分析。如果對一幅作品“看不懂”或者“沒感覺”,即便作品具有多大的升值空間也千萬別碰,否則藝術品投資和股票買賣沒有區別。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