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爾尼卡》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藝術的發展,我們可以越來越方便的在電腦屏幕上看到藝術作品的圖像,而藝術作品的復制品在生活中也隨處可見,那么人們為什么還是喜歡到美術館去看原作呢?
顯然,人們將觀看原作當做是一種個人的獨特體驗。觀看一幅復制的畢加索立體派代表作《格爾尼卡》顯然和觀看原作得到的視覺及感覺經驗很不相同,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一組由喬治·紐曼(George Newman )帶領的耶魯大學學者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并將研究結果寫成了題為《藝術原作的真諦無法復制》的論文,并發表在了《認知科學》學刊上。他們認為“藝術是一種藝術家對于自我的延伸,充滿了藝術家的靈魂與本質。”
在藝術中真實性是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但是對于藝術作品來說又至關重要。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之后,紐曼與同事丹尼爾·巴特爾(Daniel Bartels)以及羅珊娜·史密斯(Rosanna Smith)證明了來判斷一件藝術作品的價值時的關鍵因素是藝術家的眼與手。
這項研究中從網絡上挑選了302個成年人,讓他們觀看一幅名為《黎明》的抽象繪畫,并從很多個藝術家創作這幅作品的故事中閱讀一篇,有人讀到的故事是“藝術家用自己的雙手花了幾個星期才將這幅畫完成”,有的讀到的故事是“藝術家指導著助手來為他完成作品。”
然后研究者告訴這些人這幅作品因保存不當發霉后,收藏家請了另一位藝術家來重新臨摹一幅《黎明》,最終原作被損毀只剩下了這幅臨摹的作品。然后研究者問那些參加調查的人們,這幅臨摹的作品還是不是《黎明》?紐曼帶領的研究小組發現結果表明“參加調查的人們大多數都認為后來臨摹的作品不再是原作”。很多觀者都認為“這僅僅是一張復制品,而不是那幅藝術家灌輸了心血與靈魂的原作。”
紐曼同時強調,這些研究結果也關乎了人們對于原作價值的評價與思考。在研究論文中寫到“一件藝術作品的靈魂與真諦也是觀眾十分看重的,好的作品能穿越時間,影響其他藝術作品。”所以當你在欣賞《蒙娜·麗莎》的時候,你不僅能看到達·芬奇的藝術技法,還能回溯到幾個世紀之前與藝術家產生內心深處的交流。這就是為什么在機械復制時代過去之后的信息時代,我們依然喜歡到美術館去觀看原作的原因所在。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