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竹清韻——趙劍平書法藝術作品集現已出刊,由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發行,此本作品集展現了趙老師創作以來的精品之作!
我是一個虔誠的書法愛好者,因從不參加各類書法比賽,故我的藝術履歷中無獲獎一說。然而書法之于我,則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是我獲得精神愉悅和滿足的一個重要途經。
之所以愛好書法,得益于我的父親。身為中學校長的父親,寫的一手好字。每年春節擁有七百多戶的我的老家,總有一半左右的人家請父親寫春聯。大約十二、三歲,他開始教我先寫一些“姜太公”、“報條”、“福”之類的“小品”,然后便由小而大地一路寫來,以至于之后的“子承父業”。讀中學期間,他找來“顏”、“柳”等字帖要我練習楷書,并定期交習作,期間最大的快樂,莫過于看他在我的習作上多畫幾個圓圈。至此,我便于書法結下了不解之緣。每當外出,首先關注的,必是當地的門面招牌乃至公園里的名人書法。自八十年代末開始,對書法的愛好,已成了一種自覺的行為和追求。 “二王”的清逸瀟灑嘗令我心馳神往,雖工作繁忙,仍擠時間心追手摹,繼而遍臨趙、黃、米、文、董諸家,同時旁及隸、篆、草書的臨習,循序漸進地探索適合自身個性的書法之路。
屈指算來,我學書已四十余年,悟性使然,只得小進,愧之憾之。今不揣淺陋,將近年來部分作品結集出版,以就教于方家。
趙劍平
甲午暮春于蘭竹軒

與趙劍平相識,是從談書論藝開始的。打開他攜帶的書作,有楷書,有行書,也有篆隸;有臨習碑帖,也有自書之作,知其有志于此道者非止一日。相處之后,對他有了更多理解。出于對書法藝術的執著熱愛,他工作之余,精力幾乎全都傾注于筆硯之間。不大的書房四壁,掛滿了習作。正是如此長年不綴,孜孜不倦,其書法水平達到了相當的水平。
他的學書途徑,是幼年接受了家庭氛圍的熏陶,從“顏柳”入手而轉入“王”字。從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對于《圣教序》似乎更有體悟,臨寫較多,也最能得其旨趣。此外有曾遍習宋元以后的黃、米、趙、文、董諸家。他的行草書蘊藉內涵,頗見筆力,無浮躁之感而有書卷氣息,能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
劍平善于臨帖,他每臨法貼,能平心靜氣,心無旁騖,數千字通篇一氣呵成。這是經長期臨帖,持之以恒,具備了堅實基本功的結果。除習貼之外,他也能注意拓展,傍及纂、隸諸體。又兼學當代書藝,如沈尹默、孫曉云諸名家之長。因南京工作的便利,也常向言公達、張榮慶等先生請教。經過長期不懈努力,逐步行程里自己的筆墨特點和個人書風。
藝術趣味的提高,離不開書法以外文化素養的積累。劍平好讀書,愛好京劇,拉得一手好京胡,也常與同好交流。參加這些活動,無疑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
中國書法藝術傳統深厚,技巧難度要求很高。既然謂之“書法”,就必然要先入法度。這只能從古代名作的領悟和臨習碑帖而來。不深入規范之中,何來法度可言?與此同時,書法藝術又有個性書法的要求,這也必須以法度為基礎。當今書壇之風,大多急功急利,追求外表形式,忽視傳統書學修養。而書法卻正是一門特別要求深厚底蘊和長期堅持基本功訓練的藝術,使我頗受感動的是,趙劍平為人誠摯,淡于名利,他不受時風影響,清醒地堅持這自己的學書方向,這一點在今天是很難能可貴的。
一位朋友給他的書法做了如下總結:中庸平和、行筆如行云流水,又能剛柔互濟,不阻不滯。通篇黑白之間協調,恰到好處,疏朗、清麗之氣撲面而來。整體上給人以清朗、流暢、賞心悅目、從容不迫之感。我以為,這些話很中肯地道出了他的藝術追求及其作品的主要特點。
希望他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繼續努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文/羅勇來(著名書法理論家、畫家)
作品賞析

鐘繇宣示表四條屏
91x48cmx4 2014年

許渾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68x60cm 2013年

王維酬張少府
68x60cm 2014年

臨來南宮蜀素貼
180x97cm 2011年

湯顯祖暮江圖
68x68cm 2014年

王昱東莊論書
68x65cm 2010年

書畫怡情
40x68cm 2013年

黃山谷文集語
68x58cm 2013年

賀知章句
80x30cm 2010年

蘇軾洞庭春色賦
35x140cm 2014年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