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湖田窯青白釉刻花紋梅瓶31 cm. (12 1/4 in.) high
估價 HKD: 800,000-1,200,000
此瓶雙唇小口,短頸,弧肩,上腹圓鼓,下腹斜內收,最大徑在上腹中部,隱圈足,足墻內壁斜削,整體器形頎長秀美。外壁自肩部以下於胎上以三齒篦狀工具刻劃卷草紋,草葉以旋渦紋表現,線條流暢自如,頗具“坐看云卷云舒”的閑適與安然。其上罩以青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黃。
近代許之衡在《飲流齋說瓷》一書中詳細地描述了梅瓶的形制、特徵及名稱由來:“梅瓶口細而頸短,肩極寬博,至脛稍狹,抵於足微豐,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關於梅瓶的用途,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於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隨著社會的發展,梅瓶逐漸具有了陳設裝飾的功能,已成為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志和“風水”寓意的象徵。明中晚期以後,梅瓶的觀賞陳設作用則越來越明顯。清代梅瓶多為傳世品,這應與梅瓶此時主要用於陳設裝飾有關。

此湖田窯刻花紋梅瓶比例勻稱,給人以亭亭玉立之美感,挺拔秀麗的造型與潤澤勻凈的釉色相得益彰,符合宋人清逸典雅的審美情趣。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舊藏青白釉梅瓶的器形、紋飾及裝飾手法均與此拍品類同,可資比較。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下)》,李輝柄,商務印書館(香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84頁,圖167《中國歷代陶瓷選集》,鴻禧美術館,1990年,第155頁,圖58

宋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一對19 cm. (7 1/2 in.) high
估價 HKD: 700,000-1,000,000
吉州窯創燒於唐而終於元,品種繁多,是一個綜合性的窯址。吉州窯瓷器地方特色濃郁,其中以黑釉瓷器上特有的裝飾風格著稱於世,除剪紙貼花外,還有木葉貼花、剔花、玳瑁釉、鷓鴣斑釉等裝飾手法,皆惟妙惟肖,對後世及其他窯口均產生較大影響。
本品小口圓唇,唇口外卷,短粗頸,豐肩圓腹,腹下漸收,承矮圈足。通體施黑釉,器身剔劃折枝梅花紋,紋飾部分露黃白色胎,花蕊用褐彩勾畫,裝飾效果極強。瓶底露胎,呈灰白色,胎質緊實,瓶底中心涂有一層灰褐色薄釉,釉薄處間雜醬褐色。折枝梅花占據器身顯著位置,露出本來的米黃胎色。梅枝橫斜交錯,上面點綴著朵朵盛開的梅花。梅芯之中,窯工特意用醬色釉汁輕點出絲絲細蕊。在黑色背景的襯托下,梅花如冰似雪,輕盈高潔。此瓶紋飾簡單大方,黑亮的釉面與黃褐色的胎體形成對比,別具韻味。

本品使用了吉州窯所獨創的剪紙貼花工藝,其中瓶身的折枝梅花紋樣又成為其中格調高雅的經典。北宋詩人林和靖筆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婉約梅影,經過窯工一雙剪紙為梅的巧手,翩然飛上了這件吉州窯黑釉梅瓶的器身,伴隨著千古名句流傳至今。這對梅瓶當時應為盛酒器,美酒香溢,仿若梅香浮動。品酒賞梅,豈不快哉?其底內凹,具有典型的吉州窯特色。無論從器形、釉色,還是裝飾手法來講,都是吉州窯中極少之上品。
本品如此規整大氣,賞心悅目,現今我們可於北京故宮博物院覓得同類藏品,可論較相玩,欣賞比較。更難能可貴之處,本品品相上佳,且能成對,在今實屬難得,若能置於掌間把玩,定為收藏之幸也。參閱:《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下)》,李輝柄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237頁,圖217

北宋定窯長頸瓶32 cm. (12 5/8 in.) high
估價 HKD: 650,000-950,000
此瓶小敞口,唇部外卷,細長頸,溜肩,鼓腹微垂,下承圈足,整體線條流暢優美。胎薄質堅硬,胎土細膩呈米黃色。外壁滿罩白釉,內壁施釉至口沿下,胎上留有清晰的輪制痕跡;器底無釉,足墻斜削,削足較淺。通體光素無紋,盡顯定瓷釉色之美。此器胎釉細膩,素若凝脂,造型頎長秀美,宛若少女卓然而立,別具風姿。宋代美學追求不飾雕琢的純凈之美,此瓶正合其意,插以素色花枝或陳設於案頭,雅趣頓生。
宋瓷是中國古代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支仙葩,其中定窯白瓷以其細膩的胎質和柔美的釉色,更體現出高貴素雅之宋風。定窯產地在今河北省曲陽縣的澗磁村及東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帶,因該地區唐宋時期屬定州管轄,故名。宋金時期,定窯為宮廷和官府燒造了大量的精細白瓷,其產品特徵主要是:胎料加工精細,加之原料成形穩定性好,器物胎體薄而規整,沒有絲毫變形的現象;由於盛燒期燃料的改變,往往呈現出白中泛黃的釉色;又因釉層在高溫中浸潤流動,鐵、鈦等呈色金屬物質有一些於器壁凝聚成乳絮條狀,有如淚痕。流傳至今的定瓷器形以盤、碗居多,偶見玉壺春瓶,如此拍品之長頸瓶者甚為鮮現,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參閱:《中國古陶瓷圖典》,文物出版社2006年,285頁

南宋吉州窯奔鹿紋蓋罐一對18 cm. (7 1/8 in.) high
估價 HKD: 370,000-570,000
吉州窯是宋代著名的民間窯口,創燒於唐末五代時期,以燒造罐、瓶、盤、碗日常生活用瓷為主。吉州窯在制瓷業交流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兼采宋代南北名窯之長,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宋代吉州窯器物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此拍品所應用的 “白釉彩繪”是在磁州窯的影響下創燒的,開後來景德鎮青花瓷之先河,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有重大意義。

此拍品為兩件一對,外觀基本一致。直口微斂,筒狀深腹,下腹弧內收,下承圈足,上配圓蓋,與罐口等大,蓋沿曲線平緩,狀似斗笠。胎色米白,胎體細密,胎壁較厚,但結構合理,均衡莊重,實用與美觀兼具。內壁留有清晰的輪制紋理,外壁修刮相對平整,線條優美。內壁及口沿上無釉,外壁罩稀薄之透明白釉,白釉泛黃,白度很低但透明度較高,釉下以黑褐彩彩繪裝飾。口沿外寬頻紋及弦紋各一周,腹部主題紋飾為雙面六曲葵花形開光內繪奔跑的小鹿一只,腳下幾筆添作草叢,整個造型動態十足,極具生活氣息。圖案僅寥寥數筆,但線條流暢,手法靈活。開光以外地子滿繪纏枝卷葉牡丹紋,紋飾清晰,線條流暢纖細,頗具工筆畫法精致之美。器蓋亦以釉下黑褐彩寬頻紋及弦紋裝飾沿部,頂面繪折枝菊花。以開光形式組織紋飾并輔以地紋,使畫面飽滿又主次分明;白釉黑花裝飾對比強烈,奔鹿、牡丹等吉祥寓意的紋飾充滿濃郁的民間色彩,充分表現出吉州窯工匠們嫺熟的瓷繪技巧,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參閱:《宋元瓷器鑒賞與收藏》,印刷工業出版社,2013年,第124-133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