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美術館 館長 楊超
隨著中國文化產業的持續推進,中國的美術館也形成國家投入資金和民間資金作為支撐的兩種主要辦館方式,而西安美術館從當地的現狀出發,在建館之初就形成了由國家興建監管,民間機構運營的第三條道路。西安美術館開館至今已經經歷了五個年頭,美術館的發展思路是在過去五年先引進來,未來五年要走出去, 以推倒美術館圍墻的一種開放姿態,作為美術館的整體發展思路。為西安的城市居民提供多元藝術資源的平臺,形成關注城市、藝術、人三者間的深度互動通道,成為西安樹立城市藝術氣質的推動者。由于西安城市的歷史久遠文化積淀深厚,人文資源非常豐富,美術館的學術項目兼顧傳統和當代兩條線索,傳統部分梳理挖掘“長安畫壇”系列主題研究,當代部分形成“再啟蒙” 系列主題研究。
2014年9月28日至11月9日,西安美術館迎來“五周年慶典暨《1981“西安首屆現代藝術”文獻展》”。《1981“西安首屆現代藝術”文獻展》是“再啟蒙” 系列主題研究的第一個重要展覽,策展人舒陽,學術主持栗憲庭。參展藝術家:傅 強、郭線廬、呼 明、孔長安、劉小棣、李曉明、劉藝杰、馬 驊、王志剛、張光榮、張雨方等。就西安美術館的發展狀態以及未來發展的態勢規劃專訪了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
被采訪者:西安美術館 館長 楊超
請您首先談一下美術館《五周年館慶活動暨1981“西安首屆現代藝術”文獻展》的概況,有哪些內容組成,文獻展的展覽線索是怎樣的?
楊超:第一,過去的五年要把西安美術館的形象推廣出去,讓西安這個城市的居民,乃至全國美術界、美術館界了解西安美術館,知道西安美術館在做什么,做了哪些活動,要做出影響力。
第二,在未來五年,在傳統和當代的學術方面系統性地做一些研究和展覽。這樣的情況下,第二個五年有兩個重大的研究項目:首先是長安畫壇研究。陜西畫壇到現在和過去都有人零零散散寫過文章,但是真正系統性地研究從來沒有過,所以這次要系統性地研究,包括文獻的整理等等,配合這個研究我們又進行系列性的展覽,從古代到現代進行系列性的研究,這是我們一個重大項目,用三年的時間。
另有一個在未來五年要做的“再啟蒙”的系列性展覽和研究。“再啟蒙”是八十年代初西方文化思潮、藝術思潮進入中國以后,對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打開大門對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是巨大的,直到今天這個影響力還在發酵,但這個影響力對西安傳統文化深厚、歷史久遠好像影響力并不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西安的傳統藝術相對來說比較封閉、比較保守,西安的當代藝術比較滯后。這種情況下,我們重新把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藝術界的一些重要性的展覽在西安進行一個系列性的回顧和結合,西安目前美術界存在的問題,再進行系列性的對照和研究,用三年的時間打造再啟蒙的項目。
“再啟蒙”第一個展覽就是“1981”的一個展覽,此次文獻展,展出當年“西安首屆現代藝術展”中曾展出的作品約50件及當年文獻(包括觀眾意見薄、歷史照片及媒體報道資料近百件)。除此之外,還將展出部分藝術家后續的創作作品約130件,意圖是將藝術家在相關藝術工作的歷程及狀態也一同呈現在此次展覽中。西安在1981年有一個重要的在西安當時影響很大的當代藝術展,這個展覽結束以后也預示著西安當代藝術的結束,這個展覽之后西安當代藝術的任何一個展覽沒有在西安生根,沒有在西安發芽。直到西安美術館建館的第一個方力鈞的大展才是1981之后另外一個重要的展覽,這是第二個五年中重要的兩個學術計劃。

《1981“西安首屆現代藝術”文獻展》海報
西安美術館這五年來做了哪些重點持續的項目?
楊超:西安美術館設立了公共藝術項目計劃,陸續推出藝術之旅、藝術環球、廣場藝術、Art@You、少兒藝術講堂等系列公共藝術項目,以推倒美術館圍墻為理念,走出美術館,從不同層面的為社會大眾及藝術家服務,提供眾多藝術交流的機會,拉近城市之間、城市與藝術,藝術與人之間的深度互動,成為西安美術館在公共領域打出的一套有力的組合拳,為西安這座千年古城,樹立當代城市藝術氣質起到了不可低估的社會作用。2013年3月,首屆藝術之旅成功起航,由西安美術館館長帶隊,與眾多于藝術的愛好者及本地藝術家一起,飛向法國巴黎;2013年11月,首期藝術環球目的地韓國首爾,西安美術館副館長白茜與西安當代藝術新銳藝術家們一起,踏上藝術交流之旅;2014年5月,“Art@You西安美術館青年計劃”正式走進校園。 2014年6月,經一年多籌備與策劃,西安美術館“廣場藝術”終于于西安大雁塔南廣場首次與廣大市民見面。2014年8月 西安美術館“藝術地圖”試刊正式發行。
這五年我們重點發展了傳統和當代兩個方面,也是西安美術館有一個建館的原則,就是我們在展覽學術研究上各50%,傳統、當代各50%。為什么傳統50%?無論怎么說,西安也是一個傳統文化、傳統藝術非常深厚悠久的一個城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西安的傳統藝術也做了很多展覽和研究,特別是對中青年當代的水墨方面,我們做了很多的工作。
另外一個是由于西安當代藝術比較薄弱,所以說我們西安還有一些不錯的年輕當代藝術家,在這種情況下,當時西安有一個討論,我記得著名美術批評家西安美院的教授博導,當時寫了一篇文章《西安有沒有當代藝術》,討論這個問題,這個時候正好是西安美術館建館開館的時候,從這個討論開始,西安的當代藝術家過去從地下工作者變成了地上工作者,一直到現在成長起來的一批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是西安當代藝術創作氛圍也引起了國內當代藝術界對西安當代藝術的一種關注。第一個五年是要做影響力。
從陜西的地域特點來看,這五年來美術館的運營積累了那些適應本地區的經驗?
楊超:本地區的經驗是這樣的,一個是在西安傳統藝術方面引進了西安以外的國畫、書法方面的展覽,這個展覽在西安以外中國傳統藝術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引進了一批藝術家,對展覽進行系統性的對比。另外,是當代藝術的啟蒙,當代藝術的發展,生根發芽的過程,實際上我們還是在兩手抓,一個是叫人們在引進的傳統藝術過程中,讓西安進行很好的研究。西安傳統藝術很深厚,實力比較強大,但是這幾十年來,西安從來沒有引進國外藝術家進入西安展出,西安藝術家也沒有去國外展出,所以我們要把這方面的交流溝通建立起來,緊密地聯系起來,引進系列展覽。當代藝術更重要的不是交流,更重要的是啟蒙。
目前來看美術館的公共項目與西安城市的文化歷史以及現代的文化發展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楊超:西安歷史文化比較深厚,西安是古都,西安的傳統藝術也比較深厚。明確地認識到西安美術館文化建設的有機的一部分,西安美術在西安當代文化中出現,西安很多的城市應當有一個很大的事情。西安文化不是傳統藝術多么強大。現代文化的水平,文化程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西安美術館歷史回望的過程中,自己在當代文化是需要改進的。這是一個重要的方向。
從美術館運營的角度看,每年的運營成本如何?每年的藝術項目有多少?
楊超:每年的項目是這樣,我們的展覽有50-60個左右,每年還有學術活動,各種論壇有20多個-30個,每年光講座都有,還有一些文化藝術項目到西安美術館,有中國批評家年會,在西安,這是我們每年要做的活動。大概是這樣。
美術館從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上來看,美術館的資金有哪些方面來支持?
楊超:資金問題是美術館非常重要的問題。有再好的思路,再好的策展人,再好的展覽,再好的研究,沒有資金一切等于零。這幾年不斷地新美術館在出現,倒閉、關門,什么原因?就是錢的問題沒有解決。
國有美術館的資金問題就是政府的資金就只夠發工資、水電費、物業管理費。展覽的資金、研究的資金、收藏的資金幾乎沒有,基本解決不了什么大的問題。民營美術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投機心理——因房產項目需要做一個美術館,當項目做完了以后這個美術館變成了餐廳、超市。另一種企業老板確實對美術館、對藝術非常熱愛,他們用自己的錢、時間和自己珍貴的資源來為這個社會和城市做服務。但這也存在一個問題,如果企業發展不好拿不出資金民營美術館該怎么辦?國有美術館政府資金少又怎么辦?
西安美術館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體制——國有民營,我對西安市的領導有這樣一個發明,非常敬佩。我們有國家各種文化基金的支持,但是這個支持不是長久的,是階段性的。雖然到今天為止沒有完全探索出來一個成熟的思路,但是我們還是體會比較多。我們離成熟已經不遠了。
西方很典型的例子——免稅、部分免稅或者是全免、抵稅。中國現在只有紅十字會說可以抵稅。第二個問題,有經濟實力的人給藝術基金捐獻資金的過程中社會對他的認可度到底有多高?在我們的經濟環境不太健康的情況下,對于藝術基金的捐獻是有風險的,既有經濟風險,更有社會風險。另一個重要問題是美術館的稅收。美術館本身是一個公共文化機構,但是美術館還要交稅,即使張三今天給一個美術館捐了一百萬,美術館還要去上稅,本身就是捐進來公共為社會服務的還要征稅,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雖然申請注冊成為民營非企業是可以免稅的,但沒有相關政策條文,也為申請帶來不少阻力。我認為國家目前急需要制定這樣一套系列性的政策,就不需要美術館自己再去申請。
后記
西安對于中國人的歷史記憶的分量是不言而喻的,西安美術館作為西安文化傳統與當代的重要研究展示平臺,也是西北地區文化研究和傳播的通道。對于美術館未來的發展態勢楊超館長說:“政府給我們的各種文化扶持基金支持。從省、市到曲江管委會都給予了西安美術館大力支持,無論從資金的、精神上還是其他方面的支持。目前為止我們能保持美術館基本良性的運用,現在探索這個模式是把它常態化,穩定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