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近日,剛開幕的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下稱西岸藝博會)儼然成為城中一大“藝”事。這場同時涵蓋當代藝術與設計的博覽會采用5+25模式(5天藝博會,25天特展)。整場展會以“小而精”著稱:25家畫廊和6家設計類參展商,這對于在上海舉辦的藝博會來說,體量是較小的——目前滬上規模最小的藝博會是今年6月舉辦的亞洲畫廊藝術博覽會,其僅甄選17家畫廊。
進入展會現場后可發現,藝術和設計被分別規劃在兩層空間內,一樓散步著25家國內外知名的當代藝術畫廊,二樓則是開放式布局,依次展示6家設計機構的作品。那么,為何主辦方在有限公間內同時設立當代藝術和設計?藝術與設計,是否將成為滬上文化軟實力的新亮點?
西岸打出的“設計牌”
“我們的宗旨是要做一個高端又親民的藝博會。”西岸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產品推進部副部長陳安達開門開門見山:“高端是指嚴選參展畫廊,親民是指引入設計。”他舉例子佐證:“我們想要讓更多公眾感受藝術氛圍,但好比一只杯子,你說它是藝術,會覺得很遙不可及,但說它是限量版的設計珍藏,似乎容易被接受。”據陳透露,自去年10月,西岸開發集團已初步計劃藝博會事宜,為此幾次與周鐵海碰面,確定合作細則。“周老師在掌舵藝博會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不過他非常精益求精,因此我們和他面訪好幾次,最終落定藝術與設計的雙方向。”
瑞士文化基金會在展會2樓舉辦瑞士杰出設計獎,負責人徐莉華在今年2月收到西岸藝博會藝術總監周鐵海的電話,得知藝博會的大致情況,她是參展商中最早獲得信息的參展商之一,比部分畫廊提早了4個月。“那通電話特別簡單,鐵海說要有個囊括藝術和設計的藝博會。我就說好,我參加。”
近幾年,瑞士文化基金會頻繁參與藝博會或推出展覽。去年10月19日于K11展出了27位設計師的作品,涵蓋家具、辦公用品、皮具、鞋履、珠寶等。“那次的展覽和北京設計周的經歷,讓我逐漸摸索到中國藏家的品位,家具是最收市場認可的。瑞士人愛運動,常常會推出雪橇、體育專用面料服裝等。但這些在中國市場中并不走俏。”
另外,藝術門畫廊和對比窗 同時參與藝術和設計板塊。藝術門首席運營官張勇告訴記者:“公司創立之初就已確立需要促進東西方的交流,包括當代藝術和設計。西岸能將當代藝術與設計分開,對藝術門和對比窗來說,是一次很專業的戰士機會。”
不過,不難看出,相比一樓豪華的國際參展陣容,二樓的設計區的參展商多為本地公司。
藝術登陸新加坡創始人Lorenzo Rudolf認可西岸藝博會的“小而精”后,對記者說:“坦白說,也存在值得商榷的進步空間。首先,從空間布局來說,二樓的設計展位的參展方和畫廊相比少了很多,和一樓國際化的搭建方式相比,二樓的設計板塊似乎成了一樓‘甜點般’的點綴。” Lorenzo Rudolf曾任巴塞爾藝術展總監(1991-2000)、開展了巴塞爾邁阿密海灘藝博會、法蘭克福書展總監(2000-2002)、IFAE副主席(2003-2005),以及“上海當代”總監(2007-2010),目前他創辦的藝術登陸新加坡已過四屆,明年1月22日-25日將迎來第五個年頭。
Lorenzo Rudolf告訴,在國內做設計類藝博會的主要難度在于專業畫廊太少。“就本次藝博會來看,若今后藝博會場地不變,那如何發展設計板塊將是藝博會方努力的方向。原因有二:一旦西岸藝博會打出自己的品牌,想要申請參與的國際畫廊勢必變大,如果畫廊參展方增量變大,那可能會影響到設計的展位,兩者之中,當代藝術的畫廊還是占據優勢的。第二,國內外專業做設計的畫廊還是太少,它不像其他畫廊持續增長。”

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

楊丹鳳(Danful Yang)《溫柔地包裝我》
Danful Yang,上海設計師的國際樣本
這幾天,上海設計師楊丹鳳(Danful Yang)常常在二樓對比窗的展位處。1980年出生的楊丹鳳,畢業于華東理工大學對外貿易系,2003年開始與設計結緣。“當時我應聘藝術門的時候,恰逢藝術門在籌劃中法文化年的項目。當時給我兩個選擇,一是research(檔案研究),一是product(產品)。我是個坐不住的人,所以在兩者都不了解的情況下,選擇了后者。”和很多理科生一樣,楊丹鳳語速很快,“最初的確不懂。我記得有次客戶讓我找一些Beijing Glass,我根本不知道,當時網絡沒有現在發達,因此我們是到全國各地跑著給他找,最后知道Beijing Glass是山東淄博的鼻煙壺料器。”楊丹鳳回憶,三年的田野式挖掘,讓她找到合適的合作工坊,也知道用哪種材料可以最大限度地完善自己的設計。
幾年里,她從事觀念設計,系列設計《贗品椅》、《溫柔地包裝我》、《鼓邊桌》、《魔鬼還是天使》、《米粒》等作品,逐漸在國際上受到藏家認可。
楊丹鳳說,觀念設計和藝術的界限非常模糊,和藝術家一樣,最重要的是“觀念”本身。《贗品椅》是用兩張(或以上)不同材料的椅子拼接而成的作品,坐墊上的logo皮、布料是從一只只假的名牌包中剪下來的,楊試圖以此討論目前紊亂的消費價值。
《溫柔地包裝我》系列是一只只快遞包裝盒式樣的座椅,座椅上的纏繞的膠帶、印章或涂片實則為帆布手工刺繡,內部填充海綿。談到創作初衷,楊丹鳳說:“我在畫廊垃圾桶里找到過一只真實的快遞盒,當時膠帶上寫‘藝術物流’四字,說明它們是專門運輸藝術品的。但它綁定膠帶的方式非常暴力,這讓我很感慨:我們從快遞盒拿出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后,似乎失去了對它本身的尊重,這是一種傲慢。”因此,楊選擇用非常精細的蘇繡重現那只包裝箱。“蘇繡是經不得折騰的,你看到蘇繡就不會粗魯了。但事實是,我在倫敦和瑞士展出時,特意把它放在展位入口處,有幾人進場后還真踢一腳。因此我覺得這件作品很有必要。”
《魔鬼還是天使》和《蜜罐》是楊丹鳳近年做的雕塑,以德化瓷為材料,前者以一位位被怪圈包圍的畸形兒,探討在國際各類動蕩局勢下人類面對殘酷現狀的自省。后者思考快餐式婚姻的對青年人的影響。
“我很感激自己是設計師的同時,也能在畫廊里供職。因為國內代理觀念設計師的畫廊很少,設計展會也依附設計的產業為主。對于設計師來說,只有和專業畫廊合作,才會把你的設計推向國際平臺。那些單干的設計師,在國內是很辛苦的。”楊丹鳳告訴記者。
從“設計·上海”到“西岸藝博會”
其實,除西岸藝博會之外,今年2月的“設計·上海”藝博會曾率先掀起設計收藏的熱潮。該博覽會由顧之驊先生于2年前率先提出,由屢獲殊榮的英國設計展覽組織者Media 10 公司與東上海國際文化影視集團及上海藝博會國際展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共吸引Magis, Flos, Fritz Hansen, Alessi, Boss Design, HAY, Cole & Son,設計共和代理品牌Moooi, Tom Dixon, Bd Barcelona Design等品牌參展。
今年2月,楊丹鳳的德化陶瓷雕塑作品《獨生子女政策》參加展會。她評價道:“‘設計·上海’面向整個設計領域,我的conceptual desigh(觀念設計)是比較小眾的一部分。同時,該該展會面向大眾,而西岸藝博會則采取分眾策略。”談及國內藏家對觀念設計的接受度問題,楊丹鳳表示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她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說到:“之前有個香港客人想買我的作品,但他不知道我是誰,當他知道是一位中國人,東西還在中國做的時候,他就沒買。但一位美國客人,我們在倫敦展會碰到,她看中了我的作品很喜歡,之后知道是我做的非常欣喜,直接就買下了。”
另一方面,近年來,設計類展覽也在上海應接不暇地開展著,其中,去年12月3日開幕的《上海藝術設計展》,以“美學城市”為主題,探討成功的設計之于城市的意義。著名評論家Norman Klein在主論壇《設計與城市》中提到,所謂的“全球化”時代已是“過去時”。“原本適用于建筑領域的計算機參數設計,目前已逐步轉移到人的情感和生活領域中。因此,諸如討論‘道路越來越寬,使它放棄了行人之類’的話題,已經過時了。現在的設計師需要把視野放得慢一些,將關注的焦點投放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做出更地方化、更個人化的設計。”
針對上海當代藝術與設計類的藝博會話題,Lorenzo Rudolf回憶到:“我第一次來上海的時候,還是法蘭克福書展總監,關注的是書籍要多過藝術本身。但當時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我的很多朋友在國外看到很棒的中國藝術家的作品,也認識了一些藝術家,于是來到中國,但卻一無所獲(but found nothing)。現在的上海市場,和二十年前的歐洲很像,富豪們的思維越來越開闊,他們樂于嘗試。我能夠告訴你,現在韓國和印尼遇到很明顯的問題。首先,韓國本地的藝博會競爭激烈,又受到亞洲其他國家藝博會的影響,因此地位大不如前。另外,韓國和印尼的確有非常頂尖的藏家,但可能就5位以內,除了他們以外,幾乎沒人收藏。那一旦他們將收藏眼光放到西方和中國,對本地的藝術家、藝術市場來說,是非常致命的打擊。中國截然不同,中國的藏家基數是金字塔形的,最富有的雖占塔頂,但底部有大量的原意入場的藏家。”
Lorenzo Rudolf 認為,上海的當代藝術與設計市場有著很大的潛力。他認為,若要整合藝術與設計,比如將兩者放在同一藝博會中,最好的方式是‘融合’在一起。他解釋道:“就像打造一個高端樣板房:空間中放著設計師品牌的茶幾,上面放著一件小雕塑,墻上再掛著一幅作品。專業的買家進場后,可能對茶幾和雕塑都感興趣,但單獨放置可能沒有那種效果。這就是他們的敏銳度和購買習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