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湖自古產印人。周亮工撰「賴古堂別集印人傳」,內紀平湖陸師黃印人,“刻章必深刓其底,光滑如鑒乃止”,數百年后,師黃鄉后輩陳巨來以工穩印飲譽海內,巨來刻元朱文,不論象牙、石章也喜歡深削印底。櫟園又記師黃“質癯弱而氣好凌人”,因其傲氣自衿,“以故不為同人所容”,則巨來的外貌、為人與其鄉前輩有相似處矣。
「賴古堂別集印人傅」梓行百年后,汪啓淑追蹤前賢著「飛鴻堂印人傳」,平湖陳渭名列其中,秀峰稱其“鐵筆宗何主臣、蘇嘯民,甚古健蒼秀”。戊寅年丁、高、俞、葛四人編輯「丁丑劫余印存」,巻四錄陳渭刻朱文印三方。越六年,葛、胡二人拓印「明清名人刻印精品匯存」,僅存舊譜中陳渭刻朱文印一方。庚申年上海書畫出版社發行方去疾先生編訂的「明清篆刻流派印譜」,方先生除收入舊譜中所載陳渭刻朱文一方外,又增加了白文兩方,使后來者于寥寥無幾中略窺前人手段。

印人傅與續印人傅后,葉葉舟竭十余年之力抄纂成「再續印人傳」,其中平湖印人有徐鍔青、朱右甫、吳麗生、張東巖、馬嵩洲、沈覃九諸位。泊乎近代,更有弘一法師、陸維釗、陳巨來、呉一峰四位平湖印人聞名印壇,為浙西小城增色。
黃思睿亦是平湖印人,生于同治七年(1878)其名少為人知。「當湖歷代畫人傳」中說他“學懷素狂草,一時無兩,偶以草書法寫蘭竹,縱筆所至,無不如意。刻印亦深入漢室,得者珍之”。柴子英先生參與編篡的「中國篆刻大辭典」中收錄黃思睿條目,文字摘錄「當湖歷代畫人傳」而缺印蛻。我讀書京都時喜歡逛八坂神社附近的小骨董店,某次于店頭見黃石生款的刻扇,兩片大骨均刻蘭草,運刀如筆,神韻灑然。因為當時不知道黃石生為何人,且索價不菲,沒有立即買下。數周后念念不忘此扇骨,再去詢問店主,卻已被他人捷足先登買走了,后來我返鄉探親,吳?木先生告訴我石生即當湖印人黃思睿,我才總算信服為什么扇骨刻的如此不俗了。

原鈐剪貼本「黃思睿印存」系陸維釗先生舊物,印存共計二十三頁,內三頁為陸先生題簽及跋語,其余二十頁收黃思睿刻印三十八方,邊款四面。開本高二十一點五厘米,寬十二點五厘米,無框格。首頁陸維釗先生隸書題“黃思睿印存”,落款寫“陸維釗署”,次頁是陸先生的小楷跋語:“此先祖文字交黃輔仁先生所刻印也,先生哲嗣蔚青與余同學者凡八年。抗戰事起,余庽居蔚青家共三年,可得晨夕相聚,因出其尊人此稿二份見貽,至今幸未遺佚。林君干良好捜印稿,因以其一贈之而志其經過如此。輔仁名思睿,字石生,蔚靑名憲組,此稿印俱在家,至其為親友刻者,石既四散,家中亦無存底,故此不過其十之一耳。平湖陸維釗。”通過陸先生的志文,可以了解到印蛻流傳及成譜經過。剪貼本印譜本不同于正式刊印之譜,所謂吉光片羽,彌足珍貴。秀峰在「飛鴻堂印人傳」中記陳渭故后,“所著詩數巻,其小阮緝而藏之家,惜其鐫印無好事者亦匯成譜云。”黃思睿有幸,身后得好事者陸維釗先生,使其印得以留存人間。可惜柴子英先生在編篡「中國篆刻大辭典」時未能看到此譜,否則將譜中的印蛻附入黃思睿條目中,可謂相得益彰。
一九八三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出版「陸維釗書法選」,沙孟海先生撰寫前言,盛贊陸先生的隸書是:“傾向高簡渾樸一路,筆力沈鷙”,陸、沙兩位均是學問家,沙先生用“沈鷙”二字評陸先生的隸書,必定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今手執印譜,從“黃思睿印存”這五個字中似可體味“沈鷙”的意思。當今寫隸書者,能擔當得起此二字的可以說寥若晨星,借用魯迅的話來說,這“令人感到寂寞”,此乃閑話,權做結語。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