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島 子
王清州在持續(xù)探討大寫意彩墨之同時,嘗試創(chuàng)作三維空間藝術,包括彩色雕塑以及裝置系列實驗,表明其在藝術觀念和形式表現(xiàn)上都具有開放、創(chuàng)新的底氣與見地。
他近期的一系列彩色雕塑為尋常的自然事物賦予一種旨趣,一種意味,往往通過隨形設色,連續(xù)性變化、試錯,直到渾然而有機。色彩在樹根、樹枝、巨大的鵝卵石以及帶有紋理的蠻石上出現(xiàn)了奇妙的變異,使平凡的自然物獲得了唯一性、自主性或獨立性。

王清州雕塑作品《森林》Forests 32cm×13cm×13cm木頭2009年
這個系列作品雖然以“鎏金”為主觀色調,并大量使用原色,間或個別石雕使用了青綠山水色彩,但每種色彩都有了強度,為了各自的在場性而相互競爭,從而得以平衡。無疑,其大寫意彩墨創(chuàng)作經驗于此雕塑語言再一次派上視知覺用場。
觀者對于某些根雕的夸張、扭曲、怪異可能會感到困惑,但很少會對其色彩感到突兀,因為這些顏色具有情感愉悅的詩意特性。
不干預一個自然物的物理實在形狀,保持其有機形狀,或原型團塊、或天然鏤空、或回旋、或蓇葖,酷似在生命組織中發(fā)現(xiàn)那種自由發(fā)展曲線性的不規(guī)則形狀,進而形成視覺幻象,這是由藝術家的意趣而來的狀態(tài),這種雕塑的非雕刻性,為觀者留有可意會、可領略的空間,此類空間可以被認為是“空的”或“開放”的。

王清州雕塑作品《TA》an Individual 55cm×21cm×5cm木頭 2014年
除了色彩、形狀的可圈可點,清州的彩色雕塑亦顯示著線條元素的空間特性。線條的所有物理特性都包涵著空間特性,在利用自然物的物理實在形狀之時,明暗對比使線條顯得突進或退縮,通過樹根的曲張、扭轉,石頭的肌理、水線、孔洞等視覺感受的強調、暗示,營造空間秩序和意義。色彩、形狀、線條是有機的渾然,線條這里并非唯一的表現(xiàn)情感和經驗的手段。

王清州雕塑作品《金思》Golden face 32cm×23cm×11cm石頭 2007年
王清州雕塑作品《顱骨》A Skull A 35cm×24cm×19cm石頭 2014年

王清州雕塑作品《神》Deity 55cm×18cm×7cm石頭 2014年
清州的彩塑——無論根雕或帶孔洞的石雕,在敷彩之前,原本就帶有虛空的空間的形式感,一種似乎可以被穿越,或被包涵于固體材料之內的三維開放區(qū)域。開放形狀可以是環(huán)繞或伸展于固體之間的區(qū)域,20世紀杰出的創(chuàng)新型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率先使用了這種空隙形狀,這是一種負空間,它為藝術家提供了全新的空間廣度,展現(xiàn)出內部平面和內部平面的繪畫性,開啟了直接通向雕塑背后的視知覺通道,并且減少了過多的重量。中國藝術家重新審視并利用假山石、根雕再創(chuàng)作,多處于負空間的審美認知。
概括而言,自然物的利用不同于杜桑式的現(xiàn)成品利用,這是由于自然物本身的物性所致,樹根、鵝卵石等很容易和自然審美產生聯(lián)想,所謂意象性審美,即大象無形,象外之象的詩意表征,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極簡主義以內容晦澀的簡化體積,強調純粹形式,盡管其在意義上是可以超驗的。
當然,我期待藝術家的三維作品實驗性不止于自然材料的挖掘或一般意義的“對自然的返魅”,而更期待他更具有觀念的強度和批判的銳意,創(chuàng)造其藝術的觀念。
當科學和消費主義共同對自然世界祛魅,藝術就當站在返魅自然的一邊。
2014年中秋節(jié)(作者為清華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