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盛夏吳為山考察希臘,以自己的獨特視角攝下數(shù)千張雕刻圖象
對于吳為山這個名字,大眾知道他是《孔子像》的創(chuàng)作者,是首屆中華藝文獎的獲得者,他的雕塑曾經打動了荷蘭女王,他還是法國盧浮宮國際美術展的雕塑金獎獲得者,也是英國皇家“攀格林獎”的第一位亞洲獲得者。這些容易被媒體捕捉到的熱點事件,總是把吳為山描述得像一個被不斷冠以榮譽光環(huán)的外交官。
但吳為山本人在接受雅昌藝術網采訪時總是有意無意忽略這些榮譽,他更愿意將話題轉向談實實在在的學術工作。經常接觸他的人才了解,吳為山這些年來花費了大量時間撰寫、主編了近30部出版物,策劃與組織了幾十場學術活動。在吳為山的描述中能感覺到,一位藝術工作者的文化責任更重要。
剛剛結束了9月18日法國巴黎《問道》作品的揭幕儀式,吳為山回國之后又匆忙趕到四川參加某公共雕塑的評審會,23日與助手趕晚班飛機回到北京時已經凌晨1點鐘,為的是不耽誤24日一早的另外一場重要會議。吳為山的工作節(jié)奏馬不停蹄,這也是唯一能解釋他對藝術創(chuàng)作、文化傳播、學術建設都能兼顧得當?shù)脑蛄?。翻看吳為山的長長的履歷,記者驚訝于他的勤奮與執(zhí)著。
為時代造像者
這種勤奮與執(zhí)著是性格使然。吳為山還在青春年少時,就用偏愛藝術的理想和現(xiàn)實進行過一番較量,歷經過四次高考,他贏了。1983年,吳為山被南京師范學院錄取,成為一名美術系油畫專業(yè)的學生,結束了他在無錫工藝技校捏泥人的經歷:“我心中有一個很大的理想,就是走出泥人的天地,我要走向一個更大的藝術空間。”
的確,四年的執(zhí)著贏得的是整個藝術道路上的未來:4年后吳為山留校執(zhí)教;1998年任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建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2003年創(chuàng)建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長;2007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雕塑院院長;2009年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國雕塑院院長、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主任。在藝術創(chuàng)作方面,吳為山1991年開始創(chuàng)作中國文化名人雕塑,1996年為荷蘭女王塑像,至今20多年創(chuàng)作了四百余尊歷史文化名人雕塑,遍布海內外。

荷蘭女王像
“為時代造像者”的機緣,在1991年的一個夏日,29歲的吳為山接到了一個邀請——“當代草圣”林散之的長子林昌午請吳為山為父親塑一尊半身像,放置在林散之紀念館。即使心懷忐忑,吳為山還是應下了這份邀請,踏上了他塑造中國文化名人的起跑線。對于這位年輕人來說,當時的條件還是艱苦的,吳為山與母親、妻女擠在一間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吳為山在家人熟睡之后的晚上,埋頭于品讀林散之先生詩、書、畫的文化之旅,感受林先生的文化性情……當?shù)袼芡瓿芍?,林昌午的肯定和激動,他的一?ldquo;父親活了”讓吳為山驚訝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
從這第一尊塑像,吳為山想到了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圣賢:“他們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我要用手中的泥土,去留住哲學家的思考、科學家的思維、教育家的思想,以表達我對祖國泱泱五千年文明的敬意……”之后,吳作人、費孝通、田家炳眾多名人的塑像在吳為山手中的泥土里呈現(xiàn)出來。在塑像的過程中,吳為山選擇了一條新的雕塑之路——寫意雕塑,同時也開始了雕塑理論體系的建立——融合西方寫實手法和中國傳統(tǒng)寫意技法,在不可言說的“似與不似之間”,重在體現(xiàn)人物內在的精神。
1996年,在荷蘭作為訪問學者的吳為山接到荷蘭女王貝婭特麗克絲塑像的邀請,這一次邀請將他的雕塑送上了國際舞臺。吳為山感覺到,這尊塑像代表的是中國形象,不禁深感責任重大,他還聽說荷蘭女王本人也精通雕塑藝術,面對一些大師的為她塑的雕像會說:“很漂亮,更像我的妹妹。”幽默的玩笑中透出她對雕塑藝術專業(yè)要求的高度。
聰明的吳為山在女王資料室里找到了一張1977年女王在中國訪問時的一張照片,她與牧場上的牧民交談時的留影,溫和友善的笑容引發(fā)了吳為山的關注,他用寫意雕塑塑造了女王的笑容。雕像得到了女王的贊賞:“這是中國高水平的表征,證實了中國雕塑大師級水平的存在。”
這是吳為山第一次意識到西方藝術界對東方雕塑的肯定,也讓他從此走上國際雕塑的舞臺,隨后他又作為訪問學者去美國華盛頓大學學習。在上世紀90年代,西方世界的承認總會贏得國內目光的關注。1998年,南京大學邀請他回國創(chuàng)建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提升他為教授。
歸國之后,吳為山開始從現(xiàn)代文化名人的創(chuàng)作范圍擴大至歷史文化名人,老子、孔子、王獻之、黃賓虹、齊白石……吳為山通過無數(shù)先賢名人系列雕塑梳理著一部雕塑文化史,成為“為時代造像者”。

寫意雕塑理論倡導者
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的成立,給吳為山開拓的是在藝術創(chuàng)作之外的一條路——雕塑藝術理論體系的構建。其實他曾經在大學畢業(yè)之后留學任教的時間里就完成了第一部著作,26萬字的《視覺藝術心理》,吳冠中先生還為她題寫了書名。
成立南大雕塑研究所之后的短短幾年內,吳為山提出了他的 “寫意雕塑論”和“中國雕塑八大風格論”,成為中國現(xiàn)代寫意雕塑理論的創(chuàng)立者,并倡導 “中國精神、中國氣派、時代風格”,主張藝術創(chuàng)作要融匯中西方藝術的精華,并提出“寫意雕塑”的文化概念。以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和自信,將文化精神融入于雕塑藝術創(chuàng)作中。
在寫意雕塑這一領域內,吳為山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都走在最前沿。幸運的橄欖枝繼續(xù)不斷向他拋來,2006年,他的寫意雕塑在中國美術館的一號廳里展出,他也因此被邀請北上籌備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院。
對于已經在南京扎根的吳為山的家人來說,離開并不是那么容易,他的妻子曾經說:“到北京我不是很喜歡,原因是覺得在大學里,象牙塔似的,很自在,尤其是做個名教授。”但吳為山卻并不這么想,他總是善于在不同選擇之間開辟一條新路大膽的往前走,即使是一條陌生的路,他也相信自己能夠走下去。
2008年,吳為山北上。2009年,他開始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雕塑研究院院長,同時也擔任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于是,他就一發(fā)不可收拾的開展了眾多學術活動:組織學術研討會,跟蹤美術文化動態(tài),結合實踐梳理新時期美術發(fā)展的規(guī)律并倡導以發(fā)展了的理論指導藝術實踐。
諸如舉辦二十世紀美術家系列研討會、海峽兩岸黃公望《富春山圖卷》學術研討會、作為第三屆第四屆長春世界雕塑大會主席,他策劃主持了一至五屆全國城市雕塑高層論壇。主持“建國60周年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評審和作品展。并創(chuàng)立“王朝聞學術講壇”,為國際國內藝術理論家搭建思想、學術的傳播平臺。他策劃主持了從海外將熊秉明作品捐贈給國家,主持劉開渠、滑田友大量作品捐贈給國家,并納入到“二十世紀美術家系列研討會”加以研究。
中國文化的出色推手
相對而言,這些學術論壇與理論梳理的工作在吳為山的工作中顯得更加低調而實在;他更愿意將那些中外交流、傳播中國當代藝術的推廣工作展示在公眾視野中。
從1996年吳為山為荷蘭女王塑像獲得贊賞之后,他在世界平臺中所獲得的肯定越來越多。2007年,他被授予韓國仁濟大學名譽哲學博士, “鑒于吳為山教授作為一位藝術家,通過藝術和哲學對推動人類文化的發(fā)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授予吳為山名譽哲學博士學位”宣布辭這樣寫道。
之后,吳為山相繼于2003年獲得英國皇家“攀格林獎”,他是該獎設立50年以來,第一位獲得此獎項的亞洲藝術家;2010年獲得中日友誼交流貢獻獎,2012年獲得尼泊爾文化部長獎,2012年獲得斯洛伐克駐華大使特別獎。并在2012年獲得法國盧浮宮國際美術展唯一雕塑金獎,這是該獎項設立122年以來中國藝術家首次獲得此獎項。

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贊:吳為山作品表現(xiàn)了全人類的靈魂
2012年,他的大型個展 “文心鑄魂——吳為山雕塑藝術國際巡展”在聯(lián)合國總部大廈開幕,聯(lián)合國秘書長潘基文說,吳為山作為中國當代杰出的造型藝術家,以他自己的作品向世界發(fā)出聲音,用他高超的藝術和愛心感動觀眾。長期以來,不僅他的眾多雕塑作品頻繁參加國際性展覽并獲大獎,他更組織中國美術家的作品陸續(xù)進入國際展覽,這與他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文化的傳播理念密切相關。
或許也是因為在世界平臺中不斷被贊譽,吳為山已經將傳播中國藝術作為一種文化責任,在西方世界中表達中國文化的自覺與自信已經游刃有余。他說:“我們要以文化大國的思維、文化強國的自信改造傳統(tǒng)文化,吸收世界先進文化。今天,中國尤其需要以文化大國的姿態(tài)、文化大國的自信和文化大國的健康心態(tài)參與多邊文化交流。”2013年,吳為山就提出了“加大力度推進當代中國藝術國際交流”的建議,他認為:“當代藝術作為多重文化沖突中的重要角色,能以其獨特的身份促進對文化差異的理解、認識、溝通和協(xié)調,我們應該把握機遇,積極主動的推動中國當代藝術走向國際。”
吳為山是這么說的,他也是這么做的,2014年9月18日,吳為山的作品《問道》在法國巴黎揭幕,這只是他向西方傳播中國藝術的千百分之一。吳為山早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出色推動者。以雕塑為載體,傳播中國文化,吳為山在中國文化的推動方面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早已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出色推動者。
相對于各種稱呼,吳為山總是將自己定義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厮輩菫樯饺甑乃囆g生涯,藝術家的理想成就了吳為山,有人說:“吳為山在塑造著別人,也‘塑造’著自己。”這位時代的造像者承諾:“今后將繼續(xù)為世界了解中國,為中國了解世界,將中華民族的美影響世界并成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而不懈工作。”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