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青花釉里紅團花紋搖鈴尊

清康熙青花釉里紅團花紋搖鈴尊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康熙本朝
23cm.(9in.)highHKD:5,000,000-8,000,000
康熙朝瓷作,素以青花蒼翠,五彩奇妍而聞名,其中尤以繪大幅山水、刀馬人物之大件器最為討喜,但此等作品,皆民窯所做,氣韻有余而格調不足,雄渾厚重而略輸神采,與御窯瓷作實有差距。而康熙一朝御窯生產,因受南明抗清,吳三桂作亂影響,燒造時斷時續,直至康熙中晚期臧應選、郎廷極等相繼督窯之後,才漸趨穩定。目前所見康熙御窯器,多盤碗、杯盞等宴飲器具、或水盂、筆洗等小件文房,如本品之御窯陳設瓷,實不多見。
本品小口長頸,豐肩斂腹,頸肩相接處隱起弦紋一道,因整體形似鈴鐺,故而得名。瓶胎質白皙無瑕,釉汁溫潤如玉,腹部以釉里紅繪漩渦狀團花四組,脛部繪三角蟬紋,其間暗含青花弦紋一道,整器紋飾取材於上古青銅器,布局疏朗,給人一種空靈瑰麗之感。瓶底心青花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書款,字體端正雋秀。
青花釉里紅創燒於元代,由於青花與釉里紅二者呈色溫度交集很小,而且釉里紅的呈色劑氧化銅極易揮發,因此自創燒之初,青花釉里紅器物就極難燒造成功,成品率極低,在明代中晚期甚至幾近絕跡。到了康熙朝,青花釉里紅的燒造才又一次出現??滴跛氖哪?,江西巡撫郎廷極開始督理景德鎮窯務,在他的主持之下,伴隨著“郎窯紅”、“豇豆紅”等高溫銅紅釉的燒造成功,青花釉里紅的燒造技術終於日臻成熟。本瓶即是這一時期誕生的珍貴郎窯作品。搖鈴尊為康熙朝特有之瓷器造型,見有青花、青花釉里紅和釉下三彩等三個品種,其中又以青花釉里紅器最具代表性。本品造型端正,胎釉俱佳,釉里紅發色深艷,青花弦紋於紅色之中若隱若現,堪稱同類器之代表作。
清康熙五彩花神杯

清康熙五彩花神杯
“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康熙本朝
7cm.(23/4in.)highHKD:500,000-800,000
本品口微撇,深弧腹,下承圈足。制作規整,器形秀美,胎薄體輕,胎質潔白緊致,釉色瑩潤,外壁繪牡丹圖一幅,是為四月之花神,其以青花繪洞石,生出牡丹花朵一叢,青花之上又以綠彩繪葉,以淡赭彩繪枝椏,以紅彩、黃彩繪花朵,縱觀紅花四枝,黃花一枝,青花花卉一枝,牡丹,人稱花中貴主,位居群芳之冠,雍容華貴,茂盛美艷,有國色天香之譽,《花經》和《瓶史》把它列為一品九命。另一面以青花書詩文曰:“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後鈐一方陽文篆書“賞”字印,構成詩書畫一體的官窯瓷藝術品。詩句出自唐人韓琮的《牡丹》,全詩為“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陰成始放紅。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名移蘭杜千年後,貴擅笙歌百醉中。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牡丹花花神是麗娟,為西漢武帝所幸宮人。相傳麗娟玉肌柔軟,吹氣如蘭,嘗於芝蘭殿旁歌《回風》之曲,庭中樹花為之翻落,是謂“曲庭飛花。”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運筆遒勁,秀逸而不失鋒芒,青花發色清新淡雅。
康熙五彩延續了明嘉靖、萬歷五彩的特點,但是在釉色、器形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康熙五彩在繪制的過程中,注重顏色的深淺變化,使紋飾具有陰陽向背的層次感,與前朝相比,康熙五彩在藝術效果上顯得更為自然真切。康熙五彩紋飾構圖有圖案式與寫實式兩大類,本品中牡丹花布局錯落有致,花容向背各具情態,在太湖石的掩映中生趣盎然,顯然為寫實類中的精品。
《匋雅》有贊曰:“康熙十二月花卉酒杯,一杯一花,有青花,有五彩,質地甚薄,銖兩自輕。彩花以有黃色小兔者為最美,菊與荷鴛者為下。昔者十二杯不過十數金,所在多有。今則黃兔者一只,巳過十笏矣。若欲湊合十二月之花,誠戛戛乎其難。青花價值,且亦不甚相懸也”。
十二月令花神杯是康熙御窯頗具代表性的嘉作,被譽為空前絕後的藝術成就之一,依月令之數為一套,紋樣裝飾更見佳妙,取十二月令花神為之,配列贊賦,以期詩書畫印合為一,頗符合文人畫之意蘊內涵,下啟雍正時期題詩琺瑯彩瓷之經典。據考,十二月令花神杯之燒造時間有兩次,前一次在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間,寫款為楷書兩行豎款;後一次為康熙晚期,非常接近雍正時期,寫款為宋槧體三行橫款。本品屬其前者,紋飾描繪細膩,發色姣好,款識書寫雋秀,發色淡雅,花神杯品屬康窯佳器,品級較高,古來視為收藏尚品,此件若可收而藏之,實為幸事甚妙矣。
清雍正祭紅釉水盂

清雍正祭紅釉水盂
“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雍正本朝
7cm.(23/4in.)diam.HKD:300,000-500,000
本品圓唇、斂口、圓弧腹、臥足,口部有一圓缺口,為置放水匙之處,細微之處體現設計之巧妙,器形小巧可人,胎體輕薄,制作規整。外壁施紅釉,內壁及外底施白釉,外底心青花雙圈內書“大清雍正年制”六字雙行楷書款,青花發色青翠,款識書寫工整。
據《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活計清檔·記事雜錄》記載雍正七年“八月十七日,據圓明園來帖內稱本月十四日郎中海望持出碎霽紅磁盤邊五塊。奉旨:此釉水甚厚,新燒的甚薄,不知是何原故,爾將此破磁發給年希堯去,著伊照此破磁釉水燒造,欽此。”上述文獻記載了雍正皇帝對於祭紅釉器燒造的關注,是統治者間接控制瓷器生產的體現。在如此嚴密的兼管之下,雍正一朝的祭紅釉器便顯得尤為出眾,加之這一時期小器又為歷代收藏的重點,故而本品之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頗高。同時,本品器小體輕,是為一件文房小品,置於齋室案頭,實為佳妙之事。
清乾隆墨彩山水詩文筆筒

清乾隆墨彩山水詩文筆筒
10cm.(37/8in.)highHKD:600,000-900,000
本品直口圓唇,由八塊矩形瓷片相接而成八方形,下接平底,於出角處承小足,共八個,依形而制。胎體緊致,制作規整,外壁施白釉,每一面均有描金矩形開光,依次繪墨彩山水圖和御題詩文一首,其山水圖筆觸蒼勁有力,頗見功力,詩文分別以篆書、楷書、草書和隸書分別書寫,文後并以紅彩鈐以方印。其中篆書“云無心出岫,水不舍長流。云水相連處,蒼茫數點鷗。”鈐印“見天心”;楷書“玉峽何人擘,白龍長自飛。興來青眼看,直欲洗塵衣。”鈐印“體仁”、“萬有同春”;草書“為隔塵氛繞,應憐曲徑長。板橋流水外,別有讀書堂。”鈐印“研露”;隸書“天末見扁舟,頃刻來前浦。塔院晚鐘聲,客船一夜雨。乾隆御制”、鈐印“乾”、“隆”。內壁和外底施松石綠釉。
乾隆時期,瓷制筆筒、文玩成為瓷器生產之重要組成部分,占有著相當重要的比重,也成為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徵,其所制之物多精巧佳妙,頗具文人氣息。此件八方筆筒四面繪山水圖,四面書御題詩文,且詩文以四體書成,文末還鈐印乾隆御印,圖畫部分和文字部分均以墨彩繪就,頗有水墨之意,又結合四體書法,整器實為一件詩書畫印相結合的文玩佳品,陳於齋室,頗助文思。
18世紀青白玉鸚鵡擺件

18世紀青白玉鸚鵡擺件
17cm.(63/4in.)wideHKD:350,000-550,000
該擺件玉色青白,玉質勻潤清透、光亮可人,實為難得。擺件通體以圓雕手法雕成,表現了“鸚鵡銜桃”的主題:雕桃樹一枝,主枝虯蠑,枝上結有蟠桃若干,一上一下兩只鸚鵡,正分別啄食著兩只蟠桃。其中一只鸚鵡立於樹枝上俯身銜桃,另一只鸚鵡似立於地面上而回身銜桃,兩只鸚鵡彼此呼應,妙不可言。
眾所周知,鸚鵡有兩情繾綣、琴瑟和鳴之意,蟠桃則表示長壽和健康。所以“鸚鵡銜桃”之寓意極好。其實“鸚鵡銜桃”這一中國傳統喜慶母題,更多地見於瓷器的圖案上,明清兩代尤多。慈禧太后的“大雅齋”款瓷器中,就可見多款該主題圖案。18世紀是以動物為題材的玉質擺件的創作高峰期,“鸚鵡銜桃”這類寓意吉祥的主題,被應用到玉擺件上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